字号:
两岸交流再现春潮——首届两岸经贸论坛综述

  时间:2006-04-25 09:40    来源:     
 
 

        编者按:4月中旬,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会谈及国共两党发表“五项共同愿景”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率四位副主席及岛内一大批重量级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来到北京,出席首届两岸经贸论坛。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先生再次握手,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表四点建议。作为国共两党落实有关共识的重大举措,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新关口需要新动力

        举办两岸经贸论坛,是国共两党落实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先生首次会谈达成的有关共识、推进两党制度化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年来,大陆在相继出台扩大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宣布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对在大陆就学的台湾学生实行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及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开发性金融贷款等一系列对台优惠政策的同时,还与国民党一起积极推动一对一式的基层党务交流,使两党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进一步加深。

         去年下半年,为了给两岸各界人士搭建沟通平台,共议密切两岸经贸交流之道,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做实事,两党积极筹备于12月在台北举办经贸论坛。但是,台当局私心作祟,以“层级高、人数多”为由,拒绝了国民党方面提出的申请,将大陆代表团拒之门外。今年3月,国民党正式提出延时易地举办的设想,得到大陆方面的积极响应,两党很快敲定在北京进行。

        国共两党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首届经贸论坛的意义既重要又特殊。首先,当前两岸关系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关口。2005年,在大陆对台政策与国共两党“五项共同愿景”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不断加深,岛内主流民意更加希望两岸能走一条和平、合作、双赢的路线。但是,就在人们都对2006年的两岸关系表示更高期待的时候,台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却从“元旦讲话”开始,一方面不顾各界强烈反对,执意“终止国统”,图谋通过推动“宪改”制造“法理台独”,另一方面全面紧缩两岸经贸政策,将过去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改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实际上是以此恐吓工商界,企图遏阻两岸经贸交流,将两岸关系拉回到过去的紧张状态。此次论坛不仅是国共两党交流的延续与深化,也体现出双方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两岸“双赢路线”,努力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意志、决心与责任感。

         其次,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有不少挑战。虽然两岸经贸交流的总体形势很好,去年的贸易总量已突破900亿美元,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台商对大陆投资步伐放慢、两岸贸易额增势趋缓的现象。从过去的经验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有明显的阶段性,由一开始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发展到重化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由此带动了两岸贸易量的激增。现阶段,台湾的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高峰已过,在国际竞争下进入“微利时代”,进一步发展既需要台当局减少资金与科技的管制,又有赖两岸直航的有力支撑。台商投资需要新的“增长点”与主导产业,很多人都看好在岛内产业结构中占70%以上的服务业,尤其是其中的金融保险业。随着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服务业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台湾金融机构的参与要求更加迫切。

         内容丰富  成果丰硕

         本次两岸经贸论坛,议题务实、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成果丰硕,是两岸之间交流与对话的深入和发展,也是两岸同胞共同谋求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胡锦涛会见了连战和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各界人士,并在听取连战的意见之后,就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四点建议,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胡锦涛在讲话中呼应了连战“和平是生存、发展、繁荣的基础”、“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等说法,强调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和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表明两党在两岸和平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上的共识在增加,立足于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与主流愿望之上的合作在深化。在他们同声呼应、同气相求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与人心所向。

        论坛的主要内容是对5项具体议题进行讨论,寻求共识,并最终凝聚成“共同建议”。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和通报了大陆对台湾民众的“15项优惠措施”,显示出大陆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这些优惠措施就像是送给台湾民众的一份“大礼包”,内容十分丰富。如果加以归纳,大体包括了扩大台湾农渔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台湾同胞在大陆就医行医及合资兴办医院等几个主要方面。

         成效显著  影响深远

        两岸经贸论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连战本人坦承,论坛所达成的共识超出了他的预期。从“共同建议”到“15项优惠措施”,再到第二次“胡连会”,均在岛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冲击力之强、效果之大,大概也超出了绝大多数人事前的预估。

        论坛所引发的效应甚至在它还没有进行时即开始浮现。岛内媒体将焦点对准了随连战而行的50位工商巨子,估算出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已达台湾生产总值的48%,分析他们不畏阻挠、公开亮相所显示的指标意义。迫于岛内民意尤其是来自工商界的强大压力,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赶在论坛召开前进行了一场“文宣战”:声称要以“台湾主体性”与“政策主动性”为大陆政策的主轴,将对客货运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及农产品登陆持“开放态度”,甚至提出了6个月内完成两岸协商的时间表。

         但是,论坛最终的成果显然还是超出了台当局的准备范围。陈水扁、吕秀莲及民进党主席游锡堃等人连番的情绪性叫骂,其实反映的是他们内心的焦虑、无奈与惶恐。就连向来“拥独”不遗余力的《自由时报》也感慨:面对大陆的灵活策略,台当局单纯“以政治攻防的思考打口水战”,无异于“抡大刀抗枪炮”。

        在短短的一周之内,无论是两岸关系的整体气氛,还是在经贸交流上的实质进展,都有了重大变化。应该看到,此次经贸论坛的最大影响在于:国共两党的“两岸和平双赢新论述”,不仅站稳了历史与民族的制高点,而且日益深入人心,必将为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来源: 半月谈2006年第8期  

编辑:妮妮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