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
 
 
来源:侨报      日期:2010-01-07 10:20

 

近日阅读台湾《联合报》“中华民国99年感思”系列社论中题为《两岸关系:合理的过程与改良之目的》一文后,深有体会,也颇有所感:

该文认为两岸关系近年来最大的改变就是从“目的论”转变成“过程论”。就过程而言,该文提出“筷子理论”和“杯子理论”;就目的而言,该文提出了“屋顶理论”。笔者展读再三,竟然发现完全可以套用该文的这些概念和框架,提出一套不同的主张,现在就让笔者来试着做这几道填充题。

就“目的论”和“过程论”而言,首先还有个出发点的问题,这三者互相关联且密不可分。就两岸关系而言,民进党的出发点是“台独”党纲,其终极目的是追求台湾法理上的独立,出发点和目的与北京当局的对台政策格格不入,因此对两岸当前所展开的各种过程毫无交集,难怪它要想尽办法扭曲和阻挠。

两岸执政党的出发点也并非完全一致,但因为“九二共识”与“一中原则”还有交集,而“和平发展”又符合当前两岸的民意,因此可以展开目前的过程。但是双方都心知肚明,北京当局的出发点是“一中原则”其目的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只不过它发现统一不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分两步走,于是提出了“和平发展”,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个过程,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最后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目的。而台北当局的出发点是基于“九二共识”的“不统、不独、不武” ,其目的是维持现状,终极统一则暧昧不明或经常变卦。目前两岸“和平发展”的过程还要走多久,能走多远,什么时候会分道扬镳皆未可知。和平发展的过程包不包括政治协商,抑或只涉及建构经贸交流机制?ECFA签订后,会不会就两岸如何建立互信机制、如何结束敌对状态签署任何文件?届时会不会触及“一中”和“统一”问题?如若不然,台北当局所要的“和平发展”岂不是要走到“和平分裂”的目的?因此,不论过程如何合理,就两岸关系而言并不一定保证能够获得同一的目的。

《联合报》的社论以“筷子理论”来比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两岸互动。统一就是把两支筷子绑在一起,筷子因此丧失它的功能;独立就是把两支筷子分开两处,筷子也因此丧失它的功能。筷子在操作中有些地方合,有些地方分,才能发挥它的功能。直航或ECFA皆是“合”,而两岸目前在政治上的必要区隔则是“分”。看来似乎言之成理,但它忽视了筷子的操作和功能的发挥都要取决于拿筷子的那只手。那只手要它分它就分,要它合它就合。关键是谁是那只手的主人。无可讳言,当前的两岸关系,经济走向整合,而政治分隔似乎却越来越远,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经济热,政治冷”。问题是经济和政治能不能长期两不相干?冷热会不会对流?

该社论认为“过程论”必须建立在现状上,从而引申出“杯子理论”。台湾是水,“中华民国”是杯子;杯在水在,杯破即须面对一滩覆水。若没有“中华民国”这只杯子,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皆可能急遽升高;若没有“中华民国”这只杯子,两岸之间一切的“过程”皆失去依托。但两岸关系的现状是海峡的对面还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水桶,里面装的水更多。如果杯子还是那个杯子,水还是原来的水;水桶还是那个水桶,水桶里的水也还是只留在水桶内,你是你,我是我,根本谈不上交流,那就既没有“过程”,也没有“目的”。今天两岸所面临的困境是,杯子装不下水桶里的水,而要把杯子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去,杯子又不答应。是否再造一个容器把杯子里的水和水桶里的水都倒在一起,水桶说这可以商量,但杯子却怕被“并吞”宁愿长期保持现状,因此如果用“杯子理论”来比喻两岸关系现状只能导引出永久分裂的结论。

该社论认为,两岸既启动密切的“互动”过程,终究会面对“目的”的问题,对此该社论提出“屋顶理论”作为“目的论”的一个可能方案,亦即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成两个房间,而“一个中国”则是两者之上的屋顶,亦即邦联体制。在邦联体制下,构成邦联的各个政治实体都拥有军队及外交权,并且可以随时脱离,因此邦联并不是很稳固的政体,这就是为何富兰克林对早期由13州组成的邦联发出“看来水桶必需有个箍,否则难保不散塌”的警语,因而有第二次大陆会议,将邦联改成联邦,将邦联各政治实体拥有的军队和外交权交给联邦政府。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台湾可以拥有军队,但无外交权,其政治地位介于邦联制和联邦制之间,今天两岸的政治关系,问题不在“两制”而在“一国”,在国家认同没有取得共识之前,邦联制也罢,联邦制也罢,都无法顺利解决问题,都存在争议,因此只好暂时搁置。

据此以论,搁置争议,共创双赢,也就是淡化“目的论”,强调“过程论”。或者不妨将到达“终极目的”的整个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且赋予每个阶段一个“小目的”,在达成各个阶段的“小目的”之后不仅更接近“终极目的”而且终极目的的图景也会更加清晰。以两岸目前的互动而言,“和平发展”是必经的过程,已签署的12项协议可视为其阶段性的“小目的”,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也可以视为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两岸经济一体化之后,能否导引政治走向统合,“和平发展”的过程如何导向“和平统一”,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作者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编辑: 杨永青    
  查看/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外交部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务院台办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中国侨网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 中国侨联 中华海外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