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北京 晴 7 ~ -3 ℃ 微风/台北 多云 18 ~ 12 ℃ 微风
特别推荐
重要文献汇集
重要言论
中共中央文献
全国人大文献
中央政府文献
全国政协文献
中央军委文献
外交文献
国台办文献
其他部委文献
民主党派文献
民间团体文献
历史文献
地方政府文献
台湾地区相关文献
中国政府白皮书
七日回顾
历史上的今天
大事记
数  据
涉台常识
中国概况
 
 
 
字号: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台东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时间:2006-10-18 16:37    来源:     
 
 


 

  1、台东

  清光绪年间,台湾建省之后,增设直隶州于此,当初以其位居台湾之东部,故命名为台东直隶州,“台东”之地名便是由此而来。

  台东以前为卑南、阿美族定居之地,清咸丰五年才有汉人与平埔族移入,道光年间形成聚落称“宝桑庄”,光复后设镇“台东镇”,民国六十五年升为市。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29)

  2、成功

  成功昔称为“麻荖漏”,是当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汉译社名,民国九年时,改称为新港,由来于当地为东海岸轮船重要停泊港之一。光复后,以其相近之日语读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为地名。

  3、关山

  本乡原名“里垄”,由高山族语“ㄉㄧ ㄌㄢˋ ㄉㄧ ㄌㄢˋ”,即“红虫”翻译成音。民国四十三年更名为“关山镇”。因为本地的山势逼近,就像一个关隘,故有“关山”之称。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49)

  4、卑南

  因为本地为卑南族之卑南社的聚落,所以称为“卑南”。

  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头目“鼻那来”(Pinara)聪明盖世,传说有汉人血统,建立典章与纳税制度,发展迅速统治台东纵谷,又控制附近大族,荷兰人称为“卑妈拉”(Pimala),汉人简称为“卑南”。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64)

  5、大武

  本地原为排湾族巴卡罗群分布地带,位在南部中央山脉“大武山”余脉之南,所以原称为“南大武”,日据时期改称“大武”,而沿袭至今。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31)

  6、太麻里

  本地昔称朝猫篱,其义不明。是太麻里溪出海口冲积成的肥沃三角洲平原,“太麻里”就是原住民土著话,指太阳照耀肥沃的地方。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58)

  7、东河

  本地旧称为“大马武窟社”,这是由阿美族的译音转换而来的汉字,其意思为“投网捕鱼之处”。光复后,以其位在台东海岸山脉东侧最大河川马武窟溪之东端河口位置,而改称为“东河”。

  8、长滨

  本地旧称为“加走湾”,是阿美语的汉字译音地名,其意思为“守望之处”,在以前清军来攻之时,阿美族人曾在此瞭望清军之动静。民国二十六年时,因为本地位在海蚀岩台上,其下为石坑溪所形成之冲积扇,堆积物砂砾连续很长,故改称为“长滨”。

  9、鹿野

  地名由来有二说:

  日据时期日本移民来此开垦种植甘蔗,由于附近有原住民“鹿寮”社,又多“野”生景观,故称“鹿野”。

  本乡昔日为荒野之地,常有鹿群栖息,故称“鹿野”。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586)

  10、池上

  由于本地之东南方有一大水池,因此乃以聚落是位于大水池之西北方,故称此地为“池上”。

  11、绿岛

  本乡以岛名为乡名。本岛旧称为“火烧岛”,另一旧称为鸡心屿,即以该岛之形状类似鸡之心脏而名。

  火烧岛地名之起源有二说:

  相传岛上渔民出猎海上,遇风雨常迷失,故经常在山顶燃烧柴火为标识,远望之而称为火烧岛。

  相传百余年前渔船在傍晚归航时,远望这座被夕阳染红的岛屿,就如熊熊火焰包围一样,故称火烧岛。

  光复后政府因鉴于名称不雅,并在岛上展开绿化造林活动,所以改称“绿岛”。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02)

  12、延平

  本乡为布农族分布地,日据时期为关山郡蕃地,光复后则取收复台湾之民族英雄延平郡王之“延平”为乡名。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44)

  13、海端

  “海端”属布农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布此地,故择音简称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35)

  14、达仁

  本地原为排湾族“阿塱卫社”聚居之地,其意思为“聚集”,即众多族人,为御敌需要而逐渐聚集于此。乡名取自安朔溪出海口平原区的“达仁”村。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40)

  15、金峰

  本地旧称为“虷仔仑”,这是译自当地之阿美语,其意思为“鸡母珠”,后来日据时期时,日人将“虷仔”,以日语中之同音字“金”代之,“仑”续用,而拼成“金仑”乡之地名,后来又更改为金山乡,因与台北县金山乡重迭,于是又改为现今之“金峰”乡。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651)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16、兰屿

  本乡以岛名为乡名。兰屿原称为“红头屿”,光复以后,以其为蝴蝶兰之产地,故改称为“兰屿”。关于红头屿之由来,有以本岛形状类似红头船只浮于水上,或云岛上山头夕阳照射时,远望之,呈红色,故有此称;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岛上之山腹多处有红土层暴露出,故有此称。

  台东古称“宝桑”、“卑南觅”,因在台湾之山后,又名后山,本地区开发较迟,迨清康熙时,全台东始入版藉,可断定清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以前便已有人来台东。清咸丰年间,汉人来垦者日渐增多,大部分居于卑南一带;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一月清廷派南路海防同知袁闻拆实地视察卑南,开始筑路,是台东开发的转折点。

  大武 太麻里 成功 池上 卑南 延平

  东河 金峰 长滨 海端 鹿野 达仁

  绿岛 台东 关山 兰屿

  排湾族巴卡罗群岛分布地带,属于排湾族巴朗卫(Parongoe)社地盘,有南部中央山脉“大武”山余脉,且是大武溪出海处,日治时期改称“大武”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大武乡在台东县南端,东滨太平洋,南接屏东县,背抵中央山脉与达仁乡隔绝,北与太麻里乡接壤,本乡和太麻里一样,狭长地控制住狭长的海岸,素有台东门户之称,沿山傍海,住民沿南洄公路两侧定居。

  太麻里溪山海口冲积成三角洲肥沃的平原,“太麻里”就是原住民土著语,指太阳照耀肥沃的地方,北边有著名的知本温泉,南边有金仑温泉,大溪出口形成肥沃三角洲。阿美语叫Logalon。

  地理位置:本乡位于台东县南端,北以知本溪与卑乡、台东市为界,南以大竹高溪与大武乡为界,西与金峰、达仁乡毗邻,东临太平洋,地势狭长,南北长三五公里,东西宽约六公里,山多平地山,沿海地带略微平坦。

  成功镇原名麻唠唠(Maraurau),由花莲大港口及台东马兰之阿美族在此开拓荒野而形成部落,其社名以酋长之名Maraurau为名,于民国九年日人在此建港,改名为“新港”,直至民国卅四年台湾光复,地方民众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台而建议政府改称“成功”镇名。

  地理位置:成功镇的位置在台东县的东部,东滨太平洋,西接海岸山脉。行政区域西连本县关山镇和池上乡,北邻长滨乡,南接东河乡。

  本乡东有海岸山脉,西为中央山脉,两相脉相隔卅余公里。亿万年来冲积成一片沃土,低洼处汇集四处水量成池泊。原住民迁居时,择其水足地肥集居四周,并由世代繁衍而扩其聚落,直至日治时代设治时,依其聚居该池之上而取地名为池上;光复后仍沿用。

  地理位置:本乡位于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之花东縰谷平原,南以新武吕溪与关山镇相望,北以秀姑峦溪上游与花莲县富里乡隔邻。地势平坦广阔,面积八十三平方公里。

  台东纵谷平原南段的卑南溪和太平溪之间,属清朝时代卑南八社番及卑南王国核心区、王国制区,包括北至长滨乡,南至恒春半岛,西越中央山脉到屏东县春日乡。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头目「鼻那来」(Pinara)建立部落典章与纳税制度,发展迅速统治台东纵谷,又控制附近各大族,使卑南成为近代传奇,连荷兰人也称之为“卑妈拉”(Pimala),汉人简称为“卑南”。

  地理位置:卑南乡位于台东纵谷平原南端、台东县的中西部,它北界鹿野和延平两乡,东与台东市毗连,南和太麻里接壤,西邻高雄县。全乡总面积广达约四百一十三平方公里。

  本乡日治时属关山群蕃地,在中央山脉南段东侧山区属布农族势力圈。取延平群王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延平”作为乡名。

  地理位置:延平乡位于台东县北部离县域廿一公里,在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之间,总面积约四五六平方公里,海拔平均百余公尺,东接东河乡,南与卑南乡毗邻,北至海端乡界,西接高雄县境,地势西高东低。

  东河乡原名“大马武屈”,又称“大马”。于民国九年设立都兰庄役场;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改都兰庄为东河乡,以乡马窟溪之两源南溪及北溪汇合后东流出海,故取名「东」。

  地理位置:东河乡跨台东海岸山脉中部,东滨太平洋,北接成功镇、富里镇,南邻卑南乡,西以海岸山脉分别与池上、关山、鹿野、延平等乡镇连接。地形南北狭长。

  本乡属于内陆乡,中央山脉南段东侧排湾族势力圈,日治时期为台东群蕃地,民国三十五年四月独立成乡。乡公所所在地为“嘉兰村”(Karowgn),因此取闽南语近似音叫“金仑”,原来的“嘉兰村”,改称为“金峰村”。后改名为金山乡,音又与台北县金山乡乡名同,民国四十七年九月一日,正式改名金峰乡。本乡位于台东县西南方,邻太麻里乡,西与屏东县雾台、玛家、泰武等乡毗邻,南接达仁乡,北与卑南乡以知本溪为天然界线。

  本乡原为阿美族居住地,阿美族语叫做“辟加加造湾”,就是“瞭望处”,汉人简称“加走湾”。光绪年间,闽浙一带人相继来台后,辗转移居本乡开辟现址设衔为加走湾,民国十四年日人鉴于村南有一个非常“长”的条形沙滩海“滨”,故改称“长滨庄”;台湾光复后,由于本乡地形狭长且滨太平洋,故称为“长滨乡”。

  地理位置:长滨乡北邻花莲丰滨乡,南接成功镇,西连花莲玉里镇及富里乡,东临太平洋,整个乡镇呈狭长型。

  本乡于日治时期属关山群蕃地,中央山脉南段东侧,属布农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布此地,故择音简称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

  地理位置:海端乡位于台东县之西北部,中央山脉横贯西北,北接花莲卓溪乡,西与高雄县桃源乡相衔接,南接本县延平乡,东接关山镇与池上乡。

  本乡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一:

  (一)卑南溪中上游两岸,日治时期民国四年至八年,日本政府在此设立台东制糖会社,招募日本新泻县短期移民来此开垦种植甘庶,由于附近有原住民“鹿寮”(Bakuriau)社,又多“野”生景观故称“鹿野”。

  (二)本乡昔日为荒野之地,时有群鹿栖息其间,故称鹿野。

  地理位置:鹿野乡位于台湾东部狭长谷盆地,为台东县辖区中部,东与东河、延平两乡为界,南与卑南乡以鹿野大溪为邻,西与延平乡以中央山脉东麓腰界相毗,北与关山镇以加拿典溪为界。

  排湾族清代“阿塱卫”社聚集之地,其中以“安塑村”(aziogetsu)最大,排湾语就是“最多人之社”。如今仍有“安塑”地名,但是海拔三百余公尺的“阿塱卫山”,却划入北邻的大武乡,其它山区则属“达仁”乡,乡名取自安朔溪山海口的平原区“达仁”村。

  地理位置:达仁乡位于台东县最南端,西南为中央山脉大武山与屏东狮子乡、牡丹乡为界,北面与太麻里、金峰两乡为邻,东面为太平洋,拥有崇山峻岭,奇石峭壁,浩瀚的海洋,平坦的沙床,具有登山垂钓者最好的地理环境。

  绿岛旧名火烧岛,关于火烧岛的由来,相传是百余年前,渔船在薄暮归航时,远望这座被夕阳染红的岛屿,犹如熊熊火焰围烧,好像一幅野烧岛的景象,因此火烧岛的名字就不胫而走。光复后,政府以其名称不雅,乃在岛上展开保林和造林工作,刻意绿化全岛,所以改名为绿岛。

  地理位置:它位于台东县东方的太平洋上,西距台东市十八浬,南距兰屿四十五浬,全岛长约四公里,宽约三公里,环岛周围长约二十公里,呈不等边之四边形,总面积约十五点一○平方公里,比澎湖、兰屿及渔翁岛为小。

  台东市昔为卑南、阿美两族定居之地。清代咸丰五年,凤山人郑尚所始开拓,此时,始有汉人与平埔族渐次移居于卑南溪口的南岸。道光年间,已聚成村落称宝桑庄。清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由卑南厅升格为台东县直隶州,治理台湾后山(即今台东、花莲两县)。中日甲午战争之初,台东直隶州更名台东厅,并于民国八年升格独立,称台东街,光复后,正名为台东镇,又改制为台东市。

  地理位置:台东市的位置在台东县中东部卑南大溪的下游,位处东海岸纵谷平原上,它北界东河乡,西北接鹿野乡,西和卑南乡相连。南邻太麻里,东滨太平洋,三面环山,总面积约一一○平方公里。

  关山镇原始地名为里垄,所称里垄者,即发始于高山族语“Terateran”,即“红虫”翻译成音,于民国四十二年经本镇镇民代表会建议,奉准于四十三年三月一日起更名为关山镇。

  地理位置:本镇位于台东县北方,中央山脉及海岸山脉之间,东北与本县池上乡相接,东邻东河乡,南通鹿野乡,西与海端乡为界,是部縰谷的交通,行政转枢。

  本乡昔日旧称红头屿,民国三十六年因岛上盛产蝴蝶兰与罗汉松而由省府改名兰屿。

  地理位置:兰屿位于台湾东南的太平洋中,在绿岛的南方,北距台东市四九海浬,西距鹅銮鼻四一海浬,东距绿岛四十海浬互为犄,角南临巴士海峡与菲律宾巴丹岛遥遥相望。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