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北京 晴 7 ~ -3 ℃ 微风/台北 多云 18 ~ 12 ℃ 微风
特别推荐
重要文献汇集
重要言论
中共中央文献
全国人大文献
中央政府文献
全国政协文献
中央军委文献
外交文献
国台办文献
其他部委文献
民主党派文献
民间团体文献
历史文献
地方政府文献
台湾地区相关文献
中国政府白皮书
七日回顾
历史上的今天
大事记
数  据
涉台常识
中国概况
 
 
 
字号: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基隆市区地名由来》

  时间:2006-10-18 16:37    来源:     
 
 


 
  1、基隆市 

  平埔“凯达格兰”族老家,汉人听成河洛语的“鸡犬加笼”,后简称“鸡笼”,清代把“鸡笼”改称“基隆”表示“基地昌隆”。

  2、中正区 

  原叫“八尺门”,与基隆港外的和平岛以桥相连,光复后为纪念故总统蒋中正才改名。

  3、中山区 

  基隆港区有“白米瓮”老地名传说,光复后为纪念 国父孙中山先生才改名。

  4、安乐区 

  取自区内的“安”和里及“乐”一里的里名。

  5、信义区 

  原叫“田寮港”,光复后取自“八德”中第五、六德“信”、“义”作为行政区名。

  6、仁爱区 

  原名“石牌街”,光复后改为仁爱区。

  7 、七堵区 

  先民拓垦时期,防止当地先住民各族入侵的土墙,七堵就是第“七”座“堵”墙。

  8、暖暖区 

  平埔族暖暖社的故乡。

  基隆原名鸡笼,一由于基隆山形似鸡笼,一认为起源于此地之平埔族,自称Ketaganan(凯达格兰)之删去taga,译Kenan之音为鸡笼。清雍正元年(1723),漳州人从八里坌、金包里(金山)万里玛鋉,移至鸡笼,在牛稠港虎子山筑鱼寮,发展至仁爱区海滨,建街肆,称崁仔顶街,是市街创建之嚆矢。光绪元年(1875)设台北府分府通判于鸡笼,并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称基隆。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