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农业最新动态
农业交流合作
相关评论
政策法规
海峡两岸农业
合作试验区
台湾农民创业园
岛内农业概况
网上展厅
字号:
可持续农业初探——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反思

  时间:2005-12-20 13:54    来源:     
 
 

        历史上农业的成功在于遵循了生物规律和对生物多样性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现代农业打破了生物循环的自然规律、简化了生物多样性,用人工化替代了自然的无偿馈赠,从而使农业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独立性,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产业。农业的可持续性要求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生物循环为过程,农民具有关心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利益动力。 
   
        地球经几十亿年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所形成的自然状态,是天然合理的。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历史中,有99%以上的时间是在适应这种自然状态的过程中进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丰富,人类的食物来源就越有保障,采猎时代的人类,天生就是生物多样性主义者。自一万多年前农业文明诞生时起,人类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改变这种自然状态,以使自然适应于人类的需要。从人要适应自然到要自然适应人,这是地质演化史和生物进化史上破天荒的突变!随着人类改变自然的手段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人类已经充当着与地质演化、生物进化鼎足而三的角色!

        一、历史上的成败得失

         一万多年来,人类前赴后继地改变着自然,既硕果累累,也代价沉重,但要自然适应人的利益目标仍远未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日趋紧张,甚至连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变得复杂化和更难解决了。

        早期农业对自然的改变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模仿,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人工化,它所遵循的是与自然生态系统同一的“植物生产生物质——人类和动物消费生物质并排出废物——微生物分解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使植物取之于土壤的物质还原于土壤”的物质循环规律。这种农业循环系统虽然部分地改变了自然状态,因为它必然要排斥侵入农田的其他植物和吃农作物的动物,从而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的简化——单种化,但在小农经济时代,小块农田中的单种化与大片农田的作物多种化是并存的,同时,它仍遵循了自然循环规律,并分散地镶嵌在巨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因而没有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实质性损害,而且在事实上还充分利用和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来极大地丰富食物构成、制约病虫害发生。人类历史上食用的植物曾多达7000多种,其中每种植物又有非常丰富的品种,印度种植的大米曾多达3万种,直至1959年,斯里兰卡还种植近2000种大米,19世纪末,北美种植的苹果有100多种。历史上的农业在许多地区持续数千年而不衰,既改变了自然状态,又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取得了使自然适应人类需要的成功。

        但是,农业因违反自然规律而造成不可持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南部,曾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发达的苏美尔文明,这里地势平坦低洼,阳光和水源充足,利于植物生长,但人们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位因灌溉而不断抬升,地表又因蒸发量大和排水不畅,使盐分在地表不断聚集;同时,上游高地的森林不断被砍伐,大量的泥沙不断抬高下游的河床,洪水期又漫过农田,最终导致南部的盐渍化和沙漠化,导致自然和社会的两败俱伤。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古文明覆灭的原因与此相类似,区别只是这里上游河谷高地的森林砍伐速度更快更严重,苏美尔人是用太阳晒砖,而这里是用木柴烧制砖,滥伐森林造成雨季时洪水夹带着大量泥沙倾泻而下,抬高河床、漫过平原、吞没农田和村庄城镇,人们不断地筑堤防洪、堆土抬高建筑物的地基,但土高一尺、水高一丈,经过约l千年与大自然的搏斗,最后以文明葬身沙海而告终。

        地中海地区是农业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环境最早衰退的地区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南部欧洲的森林就几乎被砍伐一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岩裸露、山泉枯竭、河道淤塞、港口废弃。西亚曾拥有茂密的森林和肥美的草原,但过度的砍伐、开垦和放牧,很快就使森林退化成草地,草地退化成荒漠。北非曾是罗马帝国的粮仓,过度的开垦和放牧,使南部沙漠迅速北进,曾经是强大帝国象征的雄伟建筑和辽阔领地,很快就被滚滚黄沙所无情吞没,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农业的衰落有密切关系。

        热带雨林具有很强的生物质生产力,但在这里发展高强度的农业则是失败的。热带雨林中的土层薄而贫瘠,有机质主要集中在树木中而不是土壤中,树木一旦砍掉,土壤一旦翻开,在暴雨的冲刷之下,不要几年,土壤和有机质都会丧失殆尽,于是就只好弃耕而让它自然恢复植被,到另一处丛林中去开垦,如此反复轮休以求得延续,但在高密度人口的压力下,愈到后来就愈难以为继,最后的结局就是环境与社会的崩溃,这就是玛雅文明衰亡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极有可能是南亚吴哥文明消失的重要原因。据考证,吴哥文明遗址达100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纽约城区面积,在热带丛林中集中高密度的人口,进行高强度的农业开发,这是不可持续的。战争、瘟疫可以重创一个文明,但不会导致对一个地区的长期放弃,造成这种结局的只有环境崩溃而导致整个地区丧失了人口承载力。

        二、现代农业的不可持续

         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在本质上是不可持续的还是现代农业。自资本主义生产问世以来,人口开始迅猛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和规模化也迅猛发展,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逐利最大化的市场体系已覆盖了全球,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模式也逐步被彻底打破,由自给自足转向了面向市场生产、面向城市消费,从而使农业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就自然关系而言,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遵循的是自然的物质循环规律,取之于土地的农产品经消费后,以人畜粪便的形式返回到土地,因少量输出农产品和水土流失而造成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的减少,农民通过追加草食动物的粪便、池塘沼泽的淤泥、农田周边的杂草和枯叶败叶生产沤肥、草木灰等而得到补充,从而使土地保持着可持续的肥力。但现代农业将农产品的大部分远销于城市和国际市场,从而使取之于农田的大部分物质不能返回农田,而传统的追加有机肥料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的规模化经营,从而使农田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迅速枯竭,自然的物质循环链断裂。现代农业通过追加无机化肥的办法来维持农业生产的循环,这就改变了土壤结构,破坏了微生物环境并造成水土的污染,同时也把自然过程人工化了。

        就社会关系而言,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为复杂的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换关系所取代,逐利最大化的价值追求又使传统农业的分散化、多样化生产转向规模化、单一化生产,从而造成农业生产旁枝丛生、环节百出,原有的自我独立性为广泛的社会依附性所取代。

         现代农业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上述变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规模化的单一种养,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规律被打破,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自我稳定性,在自然灾害如干旱和病虫害面前变得脆弱不堪。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土豆就因单种栽培而遭受持续若干年的真菌感染而崩溃,导致大范围的饥荒、混乱和大规模的移民浪潮。1970年,一种感染叶子使之枯萎的真菌席卷从美国五大湖到墨西哥湾的玉米,使美国南部地区的玉米损失达50%,在一种来自墨西哥的多种原生质的野生基因帮助下,才使这场破坏得以中止。单种培植的农作物依赖化学药品去杀除因生物多样化网链破缺而失控的病虫害,既造成病虫害抗性不断增强和病虫害的变异加快,又造成病虫害天敌的灭绝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又加剧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失衡,使农业陷入脆弱性和依赖性相互加剧的恶性循环。同时,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机械、能源、包装、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

        造成上述问题的最深层的根源,是资本主义逐利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把世界的一切都作了复杂事物简单化、简单过程复杂化的转换。地球生态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几千万个物种共处于一个生物圈中,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在既竞争又协同中共生进化,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没有浪费,没有污染,循环不辍、生生不息,以无限的创造力演绎着无穷的进化。但是,这一切统统被简化成一个资源库,它不过是为人类的社会生产提供原料,其价值就是原料在市场中的价格。例如,森林的价值就是它作为死木头在市场中出售的价格,而它的生态价值、物种价值、观赏和美学等价值则统统消失了。

        另一方面,它又把简单的过程复杂化了。农业本质上是一个利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如免费的太阳能、免费的大森林对小气候温湿的调节,免费的物种多样化的种源提供,免费的天敌制约病虫害,免费的昆虫授粉,免费的微生物对废物分解还原制造的有机肥料,免费的自然循环规律源源不断地提供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等等,依靠大自然的这种恩赐,人类可以以较少的劳动获得丰富的所需产品。但在逐利最大化者看来,自然即等于落后,他们拒绝了大自然的恩赐,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用人工化来取代自然,现代农业因此而被复杂化成一个庞大的人工化系统,因为纯粹的自然循环系统是不生产“价值”的,只有把它变成人工系统,人为地投入物质、能量和劳动等等之后,它才能为众多的利益最大化追逐者提供逐利的舞台。但任何系统都不能容纳最大化,任何最大化都是以最小化为条件的,资本主义企业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是以成本外化和劳动力价格最小化为条件的,于是,现代农业的收益最小化就落到了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头上,现代农业的弱质化就牢牢地锁定在人工化的自然和复杂化的社会关系之中,贫困化就成了农村挥之不去的梦境。

        三、可持续农业的要求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需要对现代农业与自然的关系和农业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实行变革,要通过这种变革,形成满足农业可持续性要求的条件: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经亿万年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所形成的生命系统,其中每一个物种都不能孤立存在,而只能以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存在,生物多样性即是现存生命系统的安全性和生物进化的基础。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引起链式反应,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会引起系统的衰退,在这种系统衰退的冲击中,高等动植物特别是食物链顶层的动物比低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承受力要脆弱得多。人类是不能仅靠少数几种农作物和畜禽生存的,不可能有替代生物多样性的技术来确保人类一个物种的安全,因而,即使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看,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最不可替代的生存基础和最有价值的资源。

        ——遵循生物循环规律。农业本质上是利用生物规律进行生物生产的产业,其可持续性在于遵循生物的循环规律。马克思早就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而,取之于农田、消费于城市的农产品,最后必须以有机肥料的形式返回到农田中,而不是以废弃物的形式被排放到环境中,从而使农业的物质循环得以链接,并使农田不被无机化肥、城市不被有机废弃物污染。

        ——长期稳定土地的经营收益权。只有使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与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力息息相关,农业的可持续性才能获得必要的社会动力机制。如果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与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力相分离,只有短期的土地经营收益权,或只是雇佣劳动者,甚或只是农奴,就不会有农业的可持续性。在历史上,自耕农经营的土地产出率,要高于靠农奴生产或雇农生产的土地产出率。今天的研究同样表明,“只有当人力劳动被仔细地耐心地运用时,传统的和科学的方式相结合才能够高产。”“在巴西这样的热带雨林,有证据显示小型的农业系统能够将谷物的生产、树木、森林植物和动物结合在一起形成模拟的热带生态……有证据显示经过5年后,这样的系统能够生产出高于现代农业或家畜150到200倍的产量……那些采用本地条件种植业的所有者——开垦者们,他们注重于长期性保护土地资源和持续的生产力。”当然,除农民的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收益权外,还有一个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问题。

        ——在地球可持续承载力限度内生活。地球的短期承载力和可持续承载力是不同的。短期承载力可以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把地球上一切可能的地方都变成农田、菜园、牧场和渔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但其结果只能是环境崩溃。可持续承载力是确保生物多样性安全、生物的再生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不受损害、非再生资源能持续供给的能力。可持续承载力要远远小于短期承载力。在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已普遍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或干扰、环境污染已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物种灭绝以惊人的速度蔓延的今天,如果还认为仍有剩余的森林、草地、沼泽可以作为农田的后备资源,人口和人均食物消费仍可以不受限制地增长,地球的可持续承载力就必然要被摧毁。在地球可持续承载力限度内生活,既要求要稳定人口的数量,又要求要对食物进行均衡分配,消除饥饿和贫困现象,如果社会长期存在着数量庞大的饥饿和贫困人口,巨大的生存压力就会压倒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努力。

        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依次是农业可持续性的自然基础、实现形式、社会动力和基本界限。综合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到农业的可持续性有如下倾向:①农田总面积和其他人工系统要尽可能地小,以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能够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要求:②种植业和养殖业要遵循生物循环规律,构成一个农业循环单元,城市要向农田返回有机物质;③小型化、多样化和本地化的农业循环单元镶嵌在巨大的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充分获得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循环和平衡的惠顾,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可持续的最大产量;④社会具有使农业生产者关心农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达到最佳效益的动力机制,农民具有自主性,并在利益的关联上能自觉地充当自然和社会资源的监护人;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全的前提下,社会人口以有机食物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为适宜人口数量;⑥人口增加所导致食物需求的增加,不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代价去应对,而是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粮食单产、均衡粮食分配、削减粮食的饲料性转化,适度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多样化粮源等等途径去化解。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网)

编辑:妮妮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