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官方网站 -- 中国台湾网专稿·第二届

海峡论坛述评:“论”字里面学问多

时间:2010-06-24 16:10   来源:SRC-423
<P>  “论”,《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有3种:分析和说明事理;说、看待;衡量、评定。目前,第二届海峡论坛已接近尾声,25场活动超万人参与的规模掀起了今年两岸交流的又一高潮,而“论”字在其中的学问颇多,不容小觑。</P>
<P> <STRONG> 草根的“论”:朴实里透着期盼</STRONG></P>
<P>  乡音叙乡情,有惊喜,有欣慰,有包容,更有渴望,新观点、新举措、新目标,也随着两岸草根间的“论”,一个一个“蹦”出来。</P>
<P>  台中县普通女教师周春芬回忆几天来在海峡论坛的所见所闻,得出的结论是:不用等“上面”说,两岸民间已经融合了;“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影响一个人就可以影响很多人”,自己就是已经被影响的一个。</P>
<P>  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的阿美族群妇女代表林静玉兴奋地说:论坛规模大、大陆景色美,我真的很激动;现在我来到这里,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回去之后把从这里看到、听到、领会到的东西分享给我周围的人。</P>
<P>  国民党阿里山乡党部民众服务社理事长许荣镇说:我们基层民众关注的是两岸民间交流、投资、旅游观光、农业技术交流这样的经济议题;虽然政治归政治、民间归民间,但相信民间的交流会融化政治的僵硬。</P>
<P><STRONG>  决策者的“论”:关心民意回应民声</STRONG></P>
<P>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出席海峡论坛大会时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是两岸同胞,动力来自两岸同胞,成果也惠及两岸同胞。两岸同胞完全应该常走动、多往来。大家以诚相待,彼此交心,走亲访友做生意,交流合作促发展,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P>
<P>  对于两岸日益热络的民间交流,中国国民党副主席黄敏惠认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过去都是以政策推动交流居多,但现在民间的力量则越来越突出,“展现多元的力量,是我们向大时代迈进最重要的动能。”</P>
<P>  针对台湾同胞普遍关心的两岸经济合作化框架协议,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论坛大会发言时特别向大家介绍了相关情况。他还指出,作为对台事务主管部门,中共中央台办和国务院台办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会同各地各部门积极鼓励和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不断发展深化,并尽可能地为此创造条件,提供支持。</P>
<P><STRONG>  学者专家的“论”:透过现象看本质</STRONG></P>
<P>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潘锡堂总结了本届海峡论坛体现出的意涵与成果:一是创造更多平台让两岸民众实现更广泛更直接的交流,已成新形势下两岸民众的共同期盼;二是建构崭新的民间性质的交流平台,能忠实反映民间对两岸关系的真正看法,而对政策面带来实质影响;三是两岸交流合作正深化到社会生活层面,向民间层次扎根,可望打造两岸“共同生活圈”,使两岸关系进入“社会化”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P>
<P>  全国台研会副秘书长杨立宪分析说,海峡论坛的十六字方针中,“倾听民声”就是要了解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什么见解和主张;“汇集民智”就是要倾听两岸同胞对发展两岸关系有什么好的建议、办法;“凝聚民意”就是要团结两岸同胞,凝聚起一个主流民意;“聚焦民生”体现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要“先经后政”,立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P>
<P>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博东认为,海峡论坛发挥了其他论坛所不能取代的特殊作用,但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虽然参与的台胞有六成以上来自中南部基层,但大部分还是支持蓝营的多,如果有更多有隔阂、有分歧的人士加入进来进行交流,就会更具实效。</P>
<P><STRONG>  台湾媒体的“论”:慧眼独具、内容广泛</STRONG></P>
<P>  台湾媒体高度关注海峡论坛,主要电子媒体、报章杂志均做了及时、深入的报道;越来越多岛内媒体人的目光被吸引过来,他们的“论”,慧眼独具、内容广泛。</P>
<P>  台湾 “中视”记者简幸玲认为,这次海峡论坛的很多分论坛都很民生、很实用,当记者的经历,让她亲身感受到两岸关系不断朝良好方向发展,大陆释出的善意也越来越多,这一点让她感到很欣慰,也很高兴。</P>
<P>  台湾东森财经台记者刘姿麟说,贾庆林主席提到要多听台湾基层的声音,尤其是中南部的声音,这代表大陆很有诚意要了解台湾;她衷心希望,借由这个活动,能对彼此有更深层次的了解。</P>
<P>  台湾“今日新闻网”记者庄雨琳将目光聚焦在了海峡论坛志愿者身上,令她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这边的年轻人不一样,团队工作和单打独斗样样都难不倒;她感叹:这样的人才加上干才,不正是迎向未来的绝佳“软实力”吗? </P>
<P>  亲情、乡情,合作、共赢……海峡两岸的同胞坐在一起,无所不谈,无所不论。几天下来,你会发现,两岸民间的“论”,不仅仅是词典中给出的几种涵义,它还是一种亲情的粘合剂,一种宽厚的包容力,更是一种民族的凝聚力。两岸民众分离了这么久,“同”能带来亲切,“异”也会带来美丽和好奇。一个“论”字学问大,海峡论坛已搭起了这个平台,我们欣喜的看到:一个更为广泛、以基层民众为主角的两岸交流时代已悄然来临。(中国台湾网评论员 赵静)</P>
分享到:
编辑:杨笑

公告板 | 关于论坛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中国台湾网专稿

更多>>嘉宾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