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孔家来”──两岸互动的文化认同
《论语》有一儒门与隐者的人间对话:子路夜宿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路是儒门的豪杰人物,在石门这个地方过夜,隔天清晨,大步跨出城门,而藏身于此打开城门的隐者,当下被他的英雄气概吸引,忘了隐藏自己,冲口问道:“先生何处来?”子路知道眼前出现的是另一家派的高人,不敢等闲回应,为了表达敬意,对等的释放出生命的讯息,答道:“从孔家来。”而这位别具慧眼的隐者高人,也立即做出英雄相惜的知心响应,说道:“是明明知道事实不可能,还要坚持理想奋力向前的那个人吗?”这一段生命对话,甫在天地展开,而人间情节却匆匆落幕,子路还得追随孔子,行道人间,而晨门依旧藏身城门一角,不问世事。萍水相逢,顿成知己,心灵交会而天各一方,没有流连,也没有遗憾,一个守得住,一个走得开,真的是你记得也好,最好把我忘记,无须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论语》最有存在感,也最具震撼力的一则传奇,原来生命的美好,就在每一当下互发的光亮,虽说人间缘会不定,而世事生灭无常,然发自真性情的生命火花,却长留天壤间。
今天两岸中国人已前进世界各地,正开拓华人的精神天地,或许出席在学术文化会议与歌舞演出的现场,或许坐上三通直航与经贸交流的谈判桌间,不论何年何月,只要有缘会面,彼此致意,要有道家隐者的真性情,问道:“奚自?”也要有儒门子路的豪情,答道:“自孔氏。”笑谈间会心相知,不都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门教养之下长成的中国人吗!这不仅是随缘是善缘,更是认命是好命了。
不说从台北来,也不说从北京来,避开政治现实的两岸隔离,而转出文化认同的两岸一家,这是超离在政统之上的道统,孔庙圣教永远超拔在历朝各代的王室君权之上,不管那一位大皇帝,都要祭天祭孔,他们的牌位永远进不了孔庙的殿堂。
中国人有两把火,永不可熄灭,一在家门的香火,二在师门的薪火,香火要永传,薪火也要永传,三代传承是香火永传,文化传承是薪火永传,但愿随中国崛起的国学热,也能朝向“自孔氏”之薪火永传的大道走去。这一分文化认同的价值自觉,恐怕是两岸华人最大的文化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