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时间:2009-07-11 15:13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三、《人生关卡》——三代一起过关的人生修行

  人间社会,由老中少三代构成,人生行程,都要历经少中老三个阶段。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血气是命,戒是关卡,故人生的命运,可能过关,也可能被卡住,人人皆在过自己“命”的关,人人也可能被自己的“命”卡住。

  《论语》开宗明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另孔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三者统合求解,少年关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中年关从“四十而不惑”到“五十而知天命”,老年关从“六十而耳顺”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少年学习过成长关,中年交友过事业关,老年隐退过休闲关。而成长关可能被情爱(色)卡住,事业关可能被名利(斗)卡住,休闲关可能被心结(得)卡住,“戒”是过关而不被卡住,少年要“志于学”的成长,而不被青春迷惑,中年要“不惑”的创业,而不会恶性竞争,老年要“耳顺”的隐退,而不想抓住不放。此从“自我的成长”,推扩而为“天下的事业”,再翻越而上“天地的境界”,不仅过关,且修成正果。

  此外,人生是人物走向人间,人物有限,而人间复杂,有限是“命”,复杂是“缘”。庄子有云:“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间天下有两大难关,一是“吾生有涯”的“命”关,一是“知也无涯”的“义”关。人间子女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父母是不可解的“命”,天下人民要认同国家的体制规范,是无所逃的“义”,“命”不可解,也就无须解,“义”无所逃,也就不必逃,人生的苦难就在想解想逃,认了爱的命,又把“无所逃”的义,当做“不可解”的命,不就可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了吗?爱是命,义也是命,不求解也不想逃,那爱就不再是负累,而义也不再是重担了。

  且儒道两家担负的人间道义,在历史传统中被柔性化而为缘会,因为义是道理的必然,缘是缘会的偶然,人间情爱婚姻不说不义,只说无缘,就不会那么不可解的沉重,与无所逃的压迫了。

  在此,人生关卡与人物的命,人间的缘,已连结一体,人生两大难关,一在人物有命,二在人间有缘,命是你不想定的它已经定了,缘是你想定的它偏不定。故“戒”之扭转之道,就在人生有心,心生善缘,而缘造好命,一边过关,一边改命。每一个人要过自己少中老的关,整体社群也要老中少一起过关,此三代一边过关也一边传承的价值理想,正可以消化已成社会主流的佛门三世因果之说。我的前世,决定我的今生;我的今生,又开启我的来生,前世的业今生报,今生种了因,来生结了果,因果业报自证自了,故今生两大事,一在了前生,二在修来生,此一福报来自德行的说法,相当理性而干净。问题在,在前世、今生、来生的谱系中,都只有我,而我最爱的父母、儿女,却被遗落,所以,要以儒家的三代传承,来消化佛门的三世因果,父母是我的前生,儿女是我的来生,了前生,要孝敬父母,修来生,要教养儿女,这一来三代一起过关,三代也一起得好报了,而这也是文化产业所给出来的无形产值。

编辑:肖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