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中央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地方财政支出也跟着“两个转变”的节拍进行调整:一是由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向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二是要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过去5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从每年3000多亿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7000多亿元,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新农村能源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地方上,以河南省为例,2006年至2010年,全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财政支出从300多亿元增加到近600亿元,财政支农资金投放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数额之多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随着“皇粮国税”的取消,中央出台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4项补贴起初每年30多亿元,2009年已增加到1200多亿元。
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粮食生产多年来“两增一减”或“两增一平”的规律被打破,到2009年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 元、5000 元大关,2009 年达到5153 元,年均实际增长8.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同时,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务,几乎都是农民自己的事。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物品供给,在经济收入、受教育机会、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由此扩大了城乡差距,加重了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5年来,这一城乡差距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广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活的开支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