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大国同时成为人文大国
“小白菜”,人们对绿衣白裤的园区志愿者的昵称。复旦大学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哈萨克族姑娘库丽甫尔就是其中之一。刚入园区当志愿者时,她帮助几位墨西哥游客指路,当发现指错路时,墨西哥游客已经走远。“我也顾不得中午有多热,路有多远,赶紧追过去,直接把他们带到了目的地。”库丽甫尔说,“墨西哥游客看到我大汗淋漓的样子非常感激。其中有一位突然用生硬的英语说:‘你知道吗?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美!’”
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何来国家的文明进步?在世博园里,点点滴滴中国的美,向世界展现出一个经济大国的人文之美。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表示,世博志愿者与游客每天直接面对面,为游客指路,并回答各种问题,“与志愿者接触”已成为参观者体验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与志愿者的接触中,参观者能真正感受到“城市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理念的体现。
“以上海特奥会、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先后为契机,中国人在新世纪迸发出强烈的志愿者精神,这种精神风貌在上海世博会中提升到新的高度。”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示了以尊重他人人格和权利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志愿者们通过服务世博学会面对真实的自我,思考、规划和管理人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这是世博会留给中国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必将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学会排队”,当每天几十万人次的大客流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事实上,世博开幕之初也出现过随便插队、滥用轮椅等不文明现象,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对此,组织方见微知著,大张旗鼓地开展文明礼貌宣传引导,文明观博已经蔚然成风。如今,热门场馆门前蜿蜒但有序的队伍,用无声的语言展示着“世博人”的文明素质。
最近完成的“上海市世博城市文明指数”第七次测评显示,上海城市文明指数全面提升,达到91.08。整个8月,世博园内仅有27起与排队有关的投诉,占受理问题总数的1%。
“世博精神是一种公民精神,参观者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各得其所,各有其乐,这是现代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世博城市文明指数研发人、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对记者说。
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绽放光芒。8月15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全国哀悼日。世博园里,一朵朵白色小花堆积在标有“舟曲”地理位置的巨幅甘肃地图前。清晨,来自浙江诸暨的初中教师俞文光带着13岁的女儿俞扬帆,前往世博会甘肃馆进行哀悼。“我们放弃了大清早去领预约券的机会,一定要来这里参加仪式。我希望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俞文光说。
如此打动心灵的场景,在世博园里屡见不鲜。当来自玉树地震灾区的孩子出现在开幕式上,当盲童们来到世博会历史上首个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当受助的“留守儿童”开心地放眼世博园,一个以人为本、致力和谐的中国已经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上海世博会所闪烁的科学理念和人文光辉,必将辉映在中国崛起之路上。(执笔:杨金志、肖春飞;参与采写:许晓青、沈而默、魏宗凯、俞菀、罗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