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阳光洒在脸上,面朝人海,春暖花开”
——世博会的人生百态,让“90后”认识国情、反省自己
“90后”们,正在与世博会共成长。
这批志愿者,都是反复筛选、经过几轮培训后上岗。仅复旦大学就有1万多人报名,最后4000人入选,其中2326人成为园区志愿者。复旦大学为此组织过600场面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真正的志愿服务开始后,很多人经历了从兴奋到疲惫、甚至厌倦的心理过程。“问题千篇一律,解释无穷无尽。于是开始烦躁,开始困乏,回答问题眼皮打架,遇到难缠的游客止不住火气上扬……”这些,都曾是志愿者的真实感受。
当志愿者,有希望有机会在世博园好好逛逛的、有想来锻炼英语口语的、有想体验新鲜事物的……这些期盼,最终几乎全部落空。“最后能坚持下来,有很大的原因都是,既然当初报名答应要做,那就好好做吧。”听多了志愿者们的倾诉,尹冬梅总结共性。
一直以来忙于学业的“90后”们,对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17岁的郭一冰出生在墨西哥,整整坐了17小时飞机赶回家乡上海,志愿为墨西哥馆服务。她说,因为世博会,与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成为朋友,很快乐。但她也有不解,“很多人为了敲章来走马观花,很可惜,因为墨西哥馆做得非常好,为什么不借这个机会好好认识一下这个国家呢!”
细心的李天鸥,系统比较了游客特点:90%的外国游客会拿着地图来问路,并能清楚地在地图上指出自己在哪里,想去哪里。与之相反,超过90%的中国游客问路时不拿地图,而是更喜欢把志愿者当地图。“年轻人与老年人比中年人更有礼貌教养,一般用语文明。30%的中国游客会说‘谢谢’,外国游客是90%。”
“小白菜”们在文化冲突中看到了差距,在落差中更多地认识了国情,也开始有自己的收获。
19岁的“小蓝莓”韩卓韦结束志愿服务后,突然明白了一个大道理——经济发展并不决定精神的高度。也有小细节,他跟父亲交流,“爸爸,你跟别人说话时不要开口先说上海话。”
苦练板凳功后,站点志愿者王倩告诉自己,“想想报名的初衷,不要怕做最简单最基本的工作,总要有人做螺丝钉。”
“志愿者回到学校以后明显成熟了。”尹冬梅感触颇深,“90后”其实多少有些浮躁、有点自我。“原来布置工作,首先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现在纪律性明显加强,学会了分担别人的委屈,懂得感恩。”
“90后”志愿者们,制作传阅着手机彩信:一株向日葵,“愿阳光洒在脸上,面朝人海,春暖花开。”一束康乃馨,“献给母亲,她们才是真正的志愿者,而且是长期岗。长年累月做着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上海市市长韩正与“小白菜”们交谈之后,感谢所有志愿者为世博会的付出,并由衷地说,“相信世博会的丰厚精神财富将深深激励这座城市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