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外交部和公安部的相关同志以及在地震灾区采访的新华社等单位的媒体记者,观看在海地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八位中国维和警察灵柩抵达北京的电视转播。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黄超
到现场后,我被分在第一组,首先出发。一到废墟上面,我就闻到了一种以前从未闻到过的气味,特别刺鼻,但我极力忍住了。我们首要的工作是清理废墟。我拿着沉重的凿岩机开始凿石板,一凿就是几个小时,头也有点晕,但我始终坚持没有下来。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紧把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找出来。
没日没夜地奋战,搜寻仍在继续。直到16日凌晨,我发现了一只鞋底。我们挖得更加小心,而异味也更加浓了,好多在场的人都忍不住走到一边吐了。只有我们救援队员能够忍住这种味道,一直挖一直挖,好多人手套都破了,依然在坚持工作。就这样,我们挖出了一名遇难者,经确认,是我国的维和人员。
“现场的三天两夜”——刘刚
一看到联海团总部大楼震后的情形,我的泪迅速溢满眼眶,因为我十分清楚,在这样的废墟里,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是一座高达10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震后呈馅饼式的坍塌,原来10层楼的建筑,变得只有2层楼高。我们维和人员被困的大致位置,更是呈粉碎性坍塌。
为了能尽快地见到战友,我们使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丹麦海空六件套”破拆救援装备,荷马特液压泵组件、多功能钳、手动组合锹、铲,配合常用的锹镐,采用最安全高效、科学的挖掘方式,花费了两天一夜的时间,连续打通6层楼板,破拆12根厚60厘米、宽40厘米、长12米的横梁,挖掘土石方120方。
当地时间1月16日3时30分左右,我们终于发现第一名遇难同胞王树林同志一支作战靴的鞋底。我们谨慎细微,拿小刀、小木棍一点一点掘进,唯恐划破了、碰伤了同胞的衣服或是身体某个部位。此后的12个小时内,我们连续将8名维和战友的遗体全部找到。
营救的过程中虽然很长,但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万分小心,而心情也是万分沉痛。每找到一位战友,我们就进行3分钟默哀。8次接战友回家,8次泪洒衣襟。
三天两夜,不变的,是太阳日复一日地东起西落,是现场的高温和飞扬的尘土,变了的,是战友晒黑的皮肤、浮肿的双眼和肿胀的双臂。
都说救援队员没有生理极限,是因为我们肩负使命和重托,都说救援队员体会不到疲劳,是因为我们把疲劳早已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