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京局级干部公选考察全过程:15个考察组字斟句酌写意见

时间:2010-06-30 13:10   来源:北京日报

  现场

  字斟句酌写意见

  第六考察小组综合分析会定于9点30分开始。

  刚过9点,7名组员已经在会议室坐定,每人打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抓紧时间对考察数据和材料作最后的核对修改。

  第六小组负责市农委副主任人选考察工作。会议正式开始前,3位执笔撰写初步考察意见的小组成员将考察意见按格式打印出来,在每位组员面前放了一份。

  考察意见的讨论过程像一堂严谨的语法课,字斟句酌。每位候选人的初步考察意见宣读一遍之后,组长李庆都会问:“大家来说说,这位同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用李庆的话说,考察意见必须有“个性”,在全面反映候选人各项素质的同时,还要突出每人身上最闪光的点:“就像画素描,就算把名字捂上,也能让人一眼看出画的是谁。”

  字斟句酌是考察组的鲜明特色。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第七考察组。

  “在同一岗位工作快十年了,大学和研究生学的都是相关专业,如果单说‘熟悉业务’绝对不够,一定要写上‘非常熟悉’!”一位考察组成员提出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一下子就让考察对象“业务专才”的特点凸显出来。

  考察意见的最后一项是存在的问题,这是讨论和修改中最为谨慎的环节。个别谈话中收集到的每条信息,组长杨林都会反复核对。

  对某位候选人的评价,有组员提出异议:“我们这组在谈话中没听到这个意见。”因为个别谈话分三组进行,杨林马上要求另外两个小组的成员查询当天的谈话记录。“我们组有两人提到这点,具体是这样说的……”“我们组有三个人……”大家很快在记录本上找到了谈话的原文。“当天谈话一共几个人?”确定了人数后,杨林一锤定音:“五个人的话,比例不低了,应该可以写进去,但一定要反复推敲,在考察意见里表述准确,轻了重了都是不负责任。” (记者 赵耕 王皓)

编辑:吴怡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