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中国的伟大胜利

时间:2011-07-09 10:02   来源:光明网

  (二)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中国国情,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切忌用统一的模式或公式去解决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从来没有把苏联当作其他国家必须遵循的统一模式。可是,后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即把苏联的体制奉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由于缺乏经验,也曾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对这一模式的缺陷早有察觉,提出要以苏为鉴,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探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遗憾的是,这一可贵的探索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走偏了方向。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根据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2页)正因为破除了社会主义固定模式的思想束缚,我们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一科学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会改变,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这就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正是基于这种新认识,我们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始形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建设。这几项“坚持”相互依存,构成辩证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走上康庄大道,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小康。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