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微博用户的快速增长,“微公益”正以充满创意的方式凝聚来自普通个体的公益力量,捐款救灾、微博寻人、保护动物等等,微博引发“微公益”的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慈善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王少磊认为,利用网络发起公益项目能减少很多组织行动的成本,广泛影响他人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并增加参与感。
怎么做公益、做什么样的公益,也成为新兴命题。两岸连续3年举办了以“小公益、大行动”为主题的挑战赛,面向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18至30周岁的年轻人征集公益创意和想法。如何为面临生活压力的乡村青年艺术家搭建大众展示平台?如何解决两岸普遍面临的海滩污染问题?两岸青年人一齐把目光投向文化“微公益”和环保“微公益”。
“当然,微公益如果涉及到款项,也必须公开透明。除了通过微博晒收据外,目前,两岸都在开发和完善善款查询系统,捐款人可以通过输入手机号、姓名邮箱等查询捐款去向,做到最大限度的公正与透明。”王少磊进一步表示。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