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我的答案是迪拜。上世纪70年代,迪拜的石油资源开始枯竭。那时候阿联酋的执政者制定“用石油的收入,创造一个沙漠中的奇迹——迪拜世界旅游城”发展模式。他们把卖石油赚来的钱完全用于打造荒漠中全新的现代迪拜城市。不到30年,一个原本完全依靠出售石油资源获得GDP的地区,华丽转身成了旅游收入占GDP总额90%以上现代豪华之都。
山西除了没有沙漠与海滩,与迪拜非常类似。迪拜有石油,但是现在枯竭了;山西有煤矿,正在轰轰烈烈地开采,但是终有一天也会枯竭;山西没有沙漠,但是有农业;没有海洋,但是有杂粮。
看到迪拜,我们应该想到我们的未来,山西的转型应该从现在做起。在山西仍然拥有丰厚的能源资源的今天,就想到资源枯竭后如何为人民打下永续发展的基础。
记者:对山西农业的未来,您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汪:山西的后煤炭经济要从现在考虑,我们不能仅仅想到挖煤后土地的复垦,更应该从系统化的角度来思考,山西的农业到底如何发展?山西的农业经济所包含的各个环节如何完善?建议山西省政府能够像云南一样,在山西也建一个试验田。范围不要太大,最好先以一个村子来做实验,有计划地利用能源收益,反哺农业,使之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指引我们在10年、20年,甚至未来更长的时间里,认真规划实施科学发展的指针。我希望能够有机会与山西的乡亲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山西美好的农业未来。(《山西晚报》记者 康景琳)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