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山西有119个县(市、区),这么多年来跑采访,我全部走遍了,许多的县乡,偏僻的村镇,有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物种与资源,生产出独一无二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但是,它们很难走出大山,很难形成规模化销售。想真正惠农,让优势农业转化成聚宝盆,这可是一个大课题。
汪:台湾在农产品深加工、山地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上做足了文章,走出了一条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路子。这为山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借鉴。山西特别适合发展坡地精致农业,一马平原的河南就没有这个条件。
记者:玉米是山西种植最广泛的农产品。发展精致农业,山西该向台湾学习什么呢?
汪:我多次去台湾研究当地的农业,坡地种植、品种开发,山西太应该向台湾学习了。
我发现,山西农民基本上足不出户,看看邻居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最多看到邻县为止。台湾比大陆早开放40年,农民们在全世界寻找,在有限土地上尽可能种多受益的好品种。现在,全世界的品种差不多都让他们种遍了,种成功的就留下来,经过改良,成为台湾“土著”品种,再拿到国际上去挣钱。
台湾农业的眼光比大陆宽得多,也远得多。这都是应该学习的。
记者:山西如何发展农业才有前景?
汪:应当发展高效农业。通过系统化的设计规划与实施,从物种—种植技术—农田管理—生物科技应用—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让农民真正提高收入,这些应该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农业的基本环节,也是我们系统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基本理念。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