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胞证前世今生 特殊“礼遇”已成两岸交流轶事

2012年12月18日 07:56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计划经济时代,能进入商品琳琅满目的友谊商店用外汇券购物,是很有面子的事。因此,台胞证身价不凡,很多“黄牛”则忙于倒卖外汇券,有些台湾导游凭此累积了在大陆投资的“第一桶金”。

  光鲜背后也有代价。1992年,沈恒德到北京创业时,只能住长城饭店、友谊宾馆等几家指定的涉外宾馆,机票也要比大陆同胞贵一倍。“去北海公园划船还要凭证买门票,价格是大陆民众的1.5倍。”

  像沈恒德一样,许多台胞从探亲、旅游中看到大陆市场的庞大商机,加上台资企业可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因此大陆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那时,从台湾飞往香港的班机几乎班班客满,不少乘客都是转机到大陆“淘金”的台商。

  1992年5月1日,台胞证华丽转身,薄薄一张纸的“台湾同胞旅行证明”走入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证件分为一次性入出境有效和5年有效两种。

  6年后,有利于提高防伪性能和使用效率的新版启用,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在2008年12月两岸“三通”前的3个月,台胞证开始“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