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朱卫东谈18大后两岸关系:突破政治僵局各方需努力

2012年12月17日 14: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报告明确向台湾方面发出了这一呼吁,表明两岸关系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逐步“由经入政”,进入“经贸为主、政治为辅、政经促进”的新阶段。事实上,在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新的发展阶段里,两岸经贸、社会、文教关系的深入发展必须要与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协调同步,台湾方面“只易不难、只经不政”的单纯思维难以为继,“鸵鸟政策”也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各种挑战。要确保两岸关系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稳致远,必须要就政治议题进行对话商谈,以建构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十八大提出这一主张,体现了大陆方面的务实态度,也是对台湾民众普遍关心此问题的积极回应。

  但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当前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战略环境与条件并未达到质变的程度,虽然大陆因素对两岸关系的主导作用在增强。但是,毋庸讳言,在宏观结构上,“陆美台”三方“大三角”关系的博弈,仍然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决定或主宰两岸关系。在微观结构上,国、民、共三党形成的两岸“小三角”关系依然不稳定、不均衡,不仅深受岛内周期性选举政治的影响,而且三方政治互信脆弱,民进党成为三角关系中的变数。两岸政治僵局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上述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制约,两岸关系并非任何一方单方面可以控制和左右的。

  因此,十八大报告涉台部分所提出的有关推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呼吁,虽然合情合理、务实可行,但在目前的两岸现实下要想稳步顺利地推进,尚需台湾方面的正面回应和积极配合。但台湾方面则采取消极拖延的战术,认为两岸谈政治议题的条件不成熟,没有急迫性,不是优先选项,甚至给两岸商签和平协议设置了“‘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等高门槛,其中民意支持是要透过所谓“公投”凝聚共识。马英九当局之所以对此缺乏动力和意愿,不敢开启两岸政治对话协商,主因是缺乏自信,顾虑担心太多。一方面马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始终低迷不振,政治地位虚弱,马当局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拼经济”使人民“有感”的民生议题上,担心过早碰触政治议题得不偿失,影响2014年的“七合一选举”乃至2016年的“大选”。另一方面岛内仍有40%以上的民众对政治谈判持疑惧态度,这为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的强烈抵制提供了空间;此外,奥巴马政府也不愿看到两岸走得过近、过快冲击其对台海的实质影响力。这些内外因素使得本来意愿不强、抗压性差的马英九当局更加顾虑重重,畏首畏尾。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