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电影路在何方? 业内:两岸制造才能挽救惨淡

2012年12月04日 14:47 来源:东南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市场:“小清新”难敌好莱坞大片

  几年前,《海角七号》狂扫台湾各大影院,台湾电影市场本土题材,随即热闹起来,观众对本土片买账,“台湾电影复苏”之声不绝于耳。但在几部卖座影片过后,惨淡仍是本土片常态。台湾电影人深知,本土电影还是处于需要“被拯救”的阶段。

  台湾导演魏德圣在此前接受导报记者专访时强调,虽然《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界被严重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他深有感触地说,长久以来,台湾出现很多低成本、不符合市场需求、个人色彩极重的电影,好听点叫做“小清新”,不好听就是粗制滥造。“这不是导演不努力,而是在台湾拍电影找钱、找市场太难了。”

  常常是要2000万元(新台币,下同)才能拍完的,但导演只能拿到500万的投资,创作者只能把“火力”集中在创作而不是制作上,最后,片子肯定敌不过好莱坞大片。魏德圣举自己的例子说,他最初想拍本土历史片《赛德克·巴莱》,但没有钱,只能先拍“小清新”的《海角七号》,不料后者大卖,他自己都觉得像是 “中彩票”一样,而大赚的5亿最后还是“倒贴”到了《赛》片上。

  另外,由于台湾电影市场是一种“全开放模式”,本土片面临好莱坞大片的直接冲击,而海外独立片有大的国际电影公司做发行,有跟院线“叫板”的资本,“不上片,就停止供应其他大片”。台湾发行人林先生说,如此窘境,让很多本土片还没过上档预热期,就被迫收场,如此反复,本土片票房自然不佳。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