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只要两岸存在着打开僵局、推动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需要,只要两岸存在着“一个中国”的共同信任和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点,无论内容多么模糊、形式多么多样,凭借中华民族的智慧都能够打破冰冻状态,达成共识。
“九二共识”开创了两岸政治协商的新时代
海峡两岸的制度性协商从汪辜会谈开始,而“九二共识”正是汪辜会谈的基础。自1949年两岸政治对立以来,军事对峙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两岸关系的主流,其间也不乏政治协商,但是这些政治会谈或协商都不是制度性的。1993年的汪辜会谈是1949年后至会谈发生时两岸最高层级的会谈,该会谈签署了《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在协议中达成了两岸两会协商的制度,开启了两岸政治协商的新阶段。
苏联解体后,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克林顿政府调整对台政策,在国际场合帮台湾发声,让李登辉认为形势对其有利,并试图利用大国格局变迁,计划通过访问康乃尔大学,为1996年选举造势、为两岸关系做另外的谋略。1995年后,由于台湾地区领导人破坏“九二共识”,两岸信任程度大受影响,导致两岸制度性协商中断。2000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接受“美国友人”的建议,提出偷梁换柱的所谓“九二精神”,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导致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政治空转。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