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段“九二共识”的历史,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1992年两岸两会关于“一个中国”问题的往来函件所达成的共识。用“九二共识”也罢,1992年往来函件形成的共识也罢,都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都是中华文化智慧的表现。正是这个“共识”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带来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第三,求同存异的精髓体现了两岸的政治智慧。19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在美国的战略中跟以前有了重大的变化。因此,虽然两岸存在着对政治符号的重大分歧,但两岸主要领导人受当时国际、两岸诱因的影响,也都希望推动两岸关系解冻。1994年4月29日,时任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在会见海基会副董事长陈长文时,首度提出《处理海峡两岸具体问题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即“唐五条”),这是大陆在两岸谈判领域坚持一个中国的历史文件,“九二共识”其实就是在确认这项政策原则。
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名誉院长的唐树备先生明确表示,1992年台湾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曾说:“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大陆认为只要说这几句就行了,对一中实质涵义并未争论,这是后来新加坡会谈得以顺利举行的关键,否则“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因此,1992年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海基会的函中用了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不涉及”三个字,比较婉转,但是明确表达了大陆的立场。台湾报刊说中国大陆同意台湾“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观点,其实我们是“暂时不跟你讨论一个中国的内涵”。简而言之,“九二共识”的大陆表述是“一中不表”,台湾的表述是“一中各表”。这种求大同、存大异的处理方式,类似于中国画的大写意,形散而神不散,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对自己政治符号和对方政治符号的态度又得以明确表示。这也算得上是中国政治智慧宝库里的新发展吧。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