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18日, 《人民日报》刊文《佐藤反动政府玩弄妄图吞并我钓鱼岛等岛屿新花招》,指出“钓鱼岛等岛屿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次在钓鱼岛问题上公开表明立场。
竺可桢在常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地理学、气象学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中国现代政治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张其昀(1900-1985年)、沙学浚(1907年一1998年)。只是张、沙二人1949年后都去了台湾。张其昀在台湾担任过“中央宣传部部长”、 “教育部长”等职,沙学浚则任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1970年9月,日本发表“尖阁列岛主权及大陆礁层资源开发主权之主张”,妄称“钓鱼岛海域属于日本”。沙学浚很快著写《钓鱼台属中国不属琉球之史地根据》一文,根据大量历史文献,指出“六百年前钓鱼台被中国人发现命名,当然是中国领土”,“日人发现钓鱼台说被中国史实、日本文献否定”,分析了“钓鱼台被中国人不被琉球人发现之原因”,并绘制了《钓鱼台列屿图》,对钓鱼台列岛各岛屿做进一步的地质研究。该文的主要观点、引用史料、论证方法为之后40年多部研究钓鱼岛历史的著作所引用、效仿。
张其昀是蒋介石的心腹,他在公务之余,潜心于国史、国土、国魂的研究。1972年,张其昀为历史学家杨仲揆的专著《中国·琉球·钓鱼台》一书做序,引用了一则历史典故: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际,日本侵略者制造济南惨案。日本政治家币原喜重郎在大阪演说,指出“新时代之外交政策,在于经济上之合作与繁荣,而非土地之占领与扩张”。但日本少壮派军人一意孤行,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当日本一些民众欢庆时,币原却说“日本吞下一个炸弹”。张其昀借此指出, “世变沧桑,曷胜感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他警告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窃占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等于“日本又吞下了一个炸弹”,将再次坑害日本人民。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