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是趋势也是考验

2011年12月11日 12:3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一旦机器人大规模投入生产线,富士康则要想办法对被替换下来的员工进行再培训,这将成为富士康面临的又一场考验。按照富士康的设想,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

  “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郭台铭说,“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是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

  在富士康的工人队伍中,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要给员工更高的工资。他们的力量不在于制造,而在于创新。这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趋势,符合中国80后、9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郭台铭说。

  对于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专家认为符合机器替代人工的大趋势。从全球来看,家电生产、汽车制造中已经基本实现机器人作业。而在石油勘探、化工制造以及核电站等一些危险环境下,则更需要机器人的尽快投入使用。

  与人类相比,出现在一线生产岗位的机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在生产效率方面也具备优势。

  “在生产线上,工人相比机器人操作较为不准确。”谢刚举例说,产品通过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因此无论“机器手臂”还是更高端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都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此外,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