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惠台政策彰显海西先行元素。在本届海峡论坛上宣布的一系列惠台新政策中,海西先行的元素尤为突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内出台,与国务院今年3月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叠加,并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福建又新增福州福清、泉州惠安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拥有台农创业园最多的省份;福建马尾和青礁、白礁慈济宫获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新政中,厦门获列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也获双方同意开放。新闻出版的五条惠台政策,全部在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合作发展。福建省还就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潭开放开发、落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依托媒体开通面向两岸同胞的服务热线等方面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举措。
五、活动实效更加显著。论坛着力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多办实事。王毅主任在论坛大会上表示,从7月1日起大陆方面将全面下调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总体降幅达50%;两岸双方还商定大幅增加客运航班,班次总量每周达558班,一举增加50%以上;新增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大陆各省市到台湾基层采购农渔产品和特色产品,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申请登记为个体商户,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台湾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论坛还为两岸草根架起一座“心”桥,让更多的两岸民众围绕两岸生产、生活热点,相互交流,表达心声,达到共识,共享两岸和平发展成果。论坛上110对闽台特色乡镇“联姻”谋发展的成果,共同就两岸乡镇特色展品、两岸渔业特色乡镇开展深度的对接和交流。同时,还推动界别的常态合作。两岸中医药界在论坛上签订了5项协议,在厦门海论台商投资区内举行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园奠基仪式,共建两岸中医药博物园;签订了两岸东、金、澎三岛旅游合作协议;在海洋论坛上两岸就海洋领域灾害观侧预报体系提出合作5个建议;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探讨构建灾害互援机制;签订两岸9个姓氏源流研究社团交流合作协议;签订海峡商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两岸影视业合作项目4个;工会、妇女、青年、侨联、金融、农业、佛教等出都建立了互访联谊、常态交流的合作形式;东山还落实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超351亿人民币;三明与台湾对接乡镇共达成52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5亿多美元。
此外,本届海峡论坛不仅得到岛内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而且它所搭建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大舞台更引起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论坛期间共有海内外近200家媒体近千名记者参与了新闻报道,其中仅台湾媒体就有近80家100多人。台湾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大篇幅报道论坛活动,全面反映参与论坛活动台湾民众的真实感受,表达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良好期待和愿望。(中国台湾网、福建台办联合报道)
[ 责任编辑:宿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