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12·31”重要讲话中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统一,既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标,也是当今两岸同胞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则问题。能不能统?何时可以统?这是一个客观情势决定的问题。而要不要统,想不想统,这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作为政治人物更是一个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想当年中山先生提出“统一中国”口号时,中国还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列强在华各霸一方的局面,统一谈何容易!但中山先生毫不含糊地提出要统一中国。结果是,“除军阀、驱列强”成为国人的一致共识,并迅速形成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洪流。所以,中山先生和所有辛亥革命的先知先觉,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
由此可见,一个政治人物,要有恢宏的气度,要有大的格局。既要看到眼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把握民意,更要引导民意。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要有一个正确的抉择。有些事从眼前看这样做比较有利,但从历史长远看就不可取。一个政党,一个领导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方向和科学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讲,暂时不能统,不能叫“不统”。把“不统”和“不独”并列起来,作为对两岸政策的基本政策,很容易被“台独”分裂势力利用和误导。总之,首先目标要清晰,其次阶段性任务说清楚,这样才科学,才能引导民意向着积极方向转化。
辛亥革命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也是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过的历史。纪念辛亥革命,学习中山思想,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既要面对现实,更要明确方向目标,还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