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读者》的杂志,台湾有《讲义》、《读者文摘》等,都以纯净美文,主打中学生以上程度读者市场。不同的是,《讲义》等属原创性的文学刊物,《读者》的内容为摘录报刊、图书和网站的佳作,选择范围更为宽泛。事实上,没登“台”以前,《读者》就已刊登过不少台湾作家的好文章。
2010年12月31日,在《读者》台湾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上,台湾作家王文华致辞时,搞笑地掏出一个鼓鼓的大口袋。他说,这是彭长城亲手发给他的、《读者》几年来转载他的作品的稿费。
王文华说,得知“竟有800万《读者》的读者在看我的文章,以后更得好好写”。他表示,自己不仅仅是《读者》的作者,更是《读者》的读者。比如“我和喜欢的上海作家毛尖,就是通过《读者》认识相互的文字的”。王文华认为,《读者》在台发行,不但可以促进两岸作家交流,希望也能促进两岸读者的交流。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何飞鹏也出席了发布会。他表示,每次到大陆,他必买的杂志就是《读者》,因为《读者》字里行间可以嗅出“大陆底层的社会氛围”,可以通过这本杂志,了解大陆民众在想什么、做什么。
作为出版界人士,他自然少不了关心两岸出版交流。何飞鹏说,据他所知,已经有数本台湾杂志进入大陆市场,今日来一本大陆的《读者》“又何妨”?希望更多台湾读者认同《读者》,也希望《读者》的进入,对台湾媒体市场成长有正面帮助。(记者 孙立极 王平)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