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次奥运会中的这些兴奋剂风波,一些美国媒体也指出,虽然美国没有像俄罗斯那样的国家支持的系统性兴奋剂违规,但是美国自己的历史也并非清清白白。
《纽约时报》报道称,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在奥运会项目上使用兴奋剂也非常普遍:药检结果不翼而飞,服过兴奋剂的运动员在田径和游泳项目上摘金夺银,美国奥组委领导人、企业赞助商和一些媒体对兴奋剂问题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男子100米决赛中,美国选手卡尔·刘易斯获得金牌,而原本第一的加拿大选手本·约翰逊因在夺冠后不久的药检呈阳性,从而被取消成绩。但是问题是,刘易斯原本就无资格参加奥运会。路易斯在2003年承认,他在美国队的选拔赛期间的三次药检都没有通过,但是美国奥组委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与过去那种容忍态度不同的是,美国现在一直在努力推动清洁体育。美国冬季两项代表队主席麦克斯·科博是积极的推动者之一。他说:“我认为美国在兴奋剂问题上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美国反禁药组织(USADA),它营造了一种环境,让运动员真正相信清洁体育,相信服用兴奋剂是错的。”
科博说,就冬季两项运动来说,在世界排名前20的美国运动员每年都要接受10到12次的尿检或血检,此外还有国际赛事期间的兴奋剂检测。他表示,在兴奋剂检测方面,最重要的是,USADA的工作人员是在不事先通知运动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检测的,也就是说,任何一天的任何时间他们都能要求运动员提供尿液或血液样本。
1997年出生的、在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便得到金牌并且对有服用禁药历史的对手投去不屑目光的美国游泳选手莉莉·金正是属于这年轻一代。
她还表示,在本次男子100米短跑比赛中夺得银牌的美国田径选手贾斯汀·盖特林也不应当参加里约奥运会。盖特林曾在 2006年药检呈阳性,遭到禁赛四年的处分,但是他否认自己是在知情的情况下服用类固醇违禁药物的。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