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业——注重科研“三思而行”
瑞士苏黎世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张璐西在此次参访中发现,国内大学生“创客”会更多关注于一些概念、互联网方面的创新,对于高新技术方面的创业则比较少。
“这些概念性的创业很难有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容易被模仿,只要别人有资金优势,那么你这个项目就很难再继续下去。”她的观点得到张翼飞的认同,在他周围,大一大二创业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更多时候参加创业大赛的都是研究生、博士,他们也会选择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换成产品。
张璐西和同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在瑞士的中国留学生创业整体以技术创业为主,他们将学到的世界顶尖技术进行产学研结合,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在她看来,最终成功的创业项目正是因为他们能够运用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创业不仅是空有梦想,要拥有真材实料,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来创业未必是最好的,毕竟各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扎实,没有管理公司的经验,不懂得如何更好地扩张。”张璐西比较认同参访中一个企业管理层的观点,“毕业后该工作就工作,等有过硬的知识和能力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创业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她也觉得,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在她看来,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更多是怀着一腔热血,在赶创业的风口。“有热情、有激情,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这样的梦想。”
未来发展——寻找学成归国的最佳契合点
在上海与“80后创客”溯洄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徐霍成的交流让王翠激动不已。“作为一家从事精分工艺设计的公司,能够在企业转型期从90多家客户缩减到15家专注顾客,根据中国市场情况提出‘领先半步’的模式,为了设计一款满意的工艺产品动用数百名设计师、耗时两三年……”在快节奏时代里静下心来专注于一款产品的设计研发,这让王翠想起了德国的“工匠精神”,每一个小细节都能被精心考虑到,从而让一款产品发挥最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
“在瑞士的中国留学生创业集中于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国内技术需求较大的高新技术领域。有别于国内一些创业项目的同质竞争,他们拥有先天的技术壁垒和独特的竞争优势,也因此有更高的可靠性、存活率和成功率。”张璐西觉得,这样的创业项目不但可引进率高且有其独特性。
段炼则将关注点放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喜欢传统文化的他,还将茶具带到了西班牙。他的“小目标”是下半年能够在西班牙成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将我们的音乐、故事带到国外,“在海外的人对自己的文化特别自信,每一个留学生会自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大国声音。”
为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弘扬创新创业潮流,提升大家的“双创”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岳裕丰所在的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去年在使馆的指导下首次开展了“留学梦,创未来”中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是为了量身打造服务留学生‘双创’的系列活动,考虑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创业者,大赛还设立了创业计划赛和创业实践赛的双轨制赛制。”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