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人教社:新版教材不再收入《爱迪生救妈妈》一文

2017年03月22日 13:39:59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老师说,“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但是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做根据,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

  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量足够大,眼界也足够开阔,“在进行课文的选择时不能仅仅在价值观上把关,还要在事实上把关。”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绪说,孩子在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 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 

  在余党绪看来,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有关:教材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所以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

  “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绪说。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出现了增减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而选用教材的人更多是从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的,可能恰好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适。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