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中科院院士姚檀栋:7000米冰川上守护青藏高原

2017年02月04日 10:10:59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姚檀栋平时拍的照片,多数是一个样式: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冰天雪地里,不能洗澡,不能看书,不能思考,否则就会头疼欲裂。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下,每一刻都要神经紧绷,丝毫不敢懈怠随意:一个滑倒,就有可能摔下陡峭的冰崖,一个趔趄,就有可能掉进几十米深的冰缝。而在茫茫冰山钻取冰芯,是个技术活,不思考是不可能的,包括从哪里开始打钻,钻多深,都有讲究。想得越多,头越疼。有时一天下来,除了喝口热水,姚檀栋连饭都吃不下去。

  而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他动辄要待上一个月。在长达一个月的冰上钻取后,还要对采集样品进行认真编目分类,此后背着沉重的钻机和科考仪器再加上冰芯样品下山,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珍贵样品背回营地、运回实验室进行后续室内研究。

  在入行前,姚檀栋并没有意识到研究冰川首先要会登山,当个登山家。“我们研究冰川的专家,几乎个个都是登山健将,甚至是登山家,因为他们必须频繁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去钻取冰芯。”姚檀栋笑着说。姚檀栋的登山经历不亚于登山健将,他们登上过海拔超过6000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川和纳木那尼冰川,还有海拔超过7000米的慕士塔格峰冰川和希夏邦马峰冰川,成功钻取数百米长记载着历史气候变化记录的冰芯。

  在海拔7000米以上的极寒地区,即便是空着手走路,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背着几十公斤的东西前行,每往上迈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体力,并且全程都会感觉头疼、恶心、气喘,关节疼痛和嘴唇干裂溃烂。这样的经历对姚檀栋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姚檀栋的拼劲就连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在学生眼中,每次带队到野外科考,不管是险坡还是陡壁,从未接受过专业登山训练的姚檀栋总是“第一个上”。

  跟着姚檀栋读硕士、博士的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研究员段克勤说,1996年,他第一次追随姚檀栋到世界上第14高峰、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进行科学考察。当时山上全部被冰冻,每走一步都得喘气,当他匍匐到海拔5400米时,由于高原反应,行进速度很慢。等他艰苦上到海拔7200米时,姚檀栋早已跪在雪地上开始标样、称重等工作了,半个身子埋在雪里,脸冻得通红。在零下20摄氏度、海拔7200米的环境中,晚上睡觉时感觉呼出来的气都会结成冰,头疼得快要裂开,整个晚上脚都是冰凉的,根本无法入睡,加上帐篷外暴风雪怒吼,沉睡中的他们还担心帐篷被大风吹走,人被吹到山崖下。姚檀栋持续工作了20多天,等考察停止下山时,他睡过的冰面上是个人的形状。

  野外考察,没什么娱乐,下象棋成了姚檀栋的最大喜好。在海拔7200米的青藏高原中,听着帐篷外暴风雪嘶吼,师生对弈。这次科考最终收获颇丰。段克勤说,1999年,姚檀栋从冰芯里检测到微生物,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姚檀栋通过冰芯里检测到的微生物来研究气候变化以及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随后,他还首次从冰芯里分析出过去1000年甲烷浓度含质变化情况。

  “上过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在高寒缺氧的状况下,30多岁的科研人员每走一步都不容易,更不要说姚老师已超过60岁。他现在跑得比年轻人都快。”段克勤说,对于老师的“拼命三郎”精神,他从心眼里佩服。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