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治理雾霾比我们最初想的要更难,它看来不是政府痛下决心并采取一些坚决措施就能实现的。APEC蓝显示了蓝天的可造性,但是它所付出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却是无法长期持续的。
第四,大多数人不希望治理雾霾以我们失去现代化生活和严重经济衰退为代价,我们因此需要在不付出这些严重代价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
第五,全社会必须就治理雾霾只能是一场人民战争而不能仅仅是官方和企业去迎战的行动达成共识。现在舆论场上的抱怨很多指向了政府,作为发牢骚,出出气,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家心里不痛快,这时候拿政府当出气筒最好编段子,也最容易有舆论效果,但这不应是我们的严肃思考。
第六,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政府应当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引导产业升级。民众也应以实际行动支持低碳产业,践行低碳生活。要让治霾不再停留在我们共同焦虑的层面,而要让它成为一个扎实的计划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行动。
第七,尽管很多人着急是很正常的情绪,但我们还是主张中国社会应在雾霾面前表现出集体冷静和沉着。APEC蓝已经证明,只要我们敢于舍弃,蓝天就能迅速回来。然而,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路上中国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在摸索计算中不断寻求最佳值。我们可能有时计算不准确,甚至出些偏差,但是我们始终掌握着根据形势进一步调整政策的主动性。
第八,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仍没有结束,同时中国中东部密集人口的碳消费陡然上升,这是中国很多地区雾霾严重的宏观原因。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减少污染进行精细管理,而实现这样的精细管理既要求高水平的政府,也需要积极配合参与的民众。然而不能不承认,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缺陷。
第九,雾霾不会迅速消失,但它的确可治。大家不要气馁,一方面鞭策政府行动,一方面让我们自己行动起来。当雾霾大时,采取各种物理办法减少我们可能受到的影响。当雾霾走时,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要清楚,雾霾的背后是各种各样的现实利益,治霾实际上是一场以环保为目的的大型社会改革。我们应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
下一页 [延伸阅读] 北京雾和霾仍持续 8日蓝天重现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