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还没有给我们答复
明明的家长王先生于12月12日晚7点40分曾回复澎湃新闻称:“学校没有给我们答复,目前没有就面谈的事宜达成共识,还未(再次)与学校见面。”
12月12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宣传科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目前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已经有工作组到中关村二小调查。但其未就澎湃新闻所提及的其他问题作出回复。
12月8日晚,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开始频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
文章作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一名10岁男孩的妈妈,她称她的孩子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在学校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之后。
文章作者还表示,她向学校反映此事,恶作剧的孩子供认不讳。但一名对方家长觉得“就是孩子淘气”,拒绝道歉。学校教师定性此事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并让她放弃“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四点诉求。
专家:受伤害学生宜暂时远离“欺凌方”
12月12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张红鸣对澎湃新闻表示,10岁左右正处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慢慢走向成熟,“似醒非醒”的心智不是很成熟的阶段,这起“欺凌事件”对孩子的创伤肯定是存在的,“如果是大人的话,可能有其他方式去排遣,但是孩子可能很缺乏这种能力”,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像“一张白纸只要有印记甩上去,特别鲜明。”
张红鸣分析,这种急性应激反应可能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过了两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他会慢慢愈合;另外一种是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干预和治疗,也许会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可能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和心理。
“家长还有老师,都要给一些心理上的陪伴和温暖。” 张红鸣认为,如果学校按照明明母亲在公众号上写的文章那样,让明明马上去面对欺凌他的学生,那么这种做法可能是不妥当的,
“心理上的伤害不是一个纯思想上的东西,他感官上也会有很多的刺激,所以我们要先在情绪上进行抚慰”,受到伤害的学生应该暂时远离“欺凌”他的人。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陈树林则认为,是否造成应激反应,应该让更专业的人来做出评估,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处理的很恰当,不会出现什么后遗症。
下一页【延伸阅读:北京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追踪】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