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本土问题:用思维开凿从知识到能力的通道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学校校长涂源安,大学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近年来却异常痴迷于哲学与思维问题,他不但在本校引进了麦博(Mind Lab)思维教育课程,多年来还一直系统地进行有关“思维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研究。他试图以“大假设法”思想统摄“思维课堂的理念与建构”问题,并努力摸索一套方法,将思维教育细化到本校的学科教学之中。
他认为,在新课程实施后的今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大部分教师热衷于教授知识,而不是传授方法。一般而言,各学科中具有方法论思想与价值的内容,都是相伴知识产生而产生的,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获取过程,学科的思想与思维方法才能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意识与能力。这一过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却被无情地“省略”了。
有效教学课堂必须要有一个内在形态结构做支撑。他依据课堂教学目的,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逻辑中,推演论证了以“知识”(knowledge)“问题”(question)“方法”(method)“能力”(ability)为关键词的KQM-A课堂教学模型。他认为,这些关键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课堂内在结构。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他组织宝龙学校数学组有关教师编写了“思维方法归纳概览表”,其中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归类、演绎、抽象与概括等。同时进一步将之引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现在宝龙学校每位数学教师的手中都有一张“数学思想分类汇总”的图表,上面详细列有各种数学思想的概念及其对应于教材上的章节名称,比如“分类”思想:第一格是相关定义,第二格细化地将该思想在数学教科书中对应的部分一一列举出来。比如,“分类”思想在小学阶段对应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图形的分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等;在中学阶段对应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节“展开与折叠”部分,等等。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