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严苛的淘汰机制,是不是太不近人情?而且周期这么长,即便获得高级证书又能怎么样?难道真比非双惟班同学高出一筹,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后有更好的发展?不少人都在怀疑是否能有人坚持下来。
“我当时期望的目标是:4年后能有20个人坚持下来就算成功。但事实上,4年后坚持下来的学生达到51人,超出了预期。”谈及班规的“绝情”,刘红宁坦言,其实自己内心也有过纠结和挣扎,“但不这样就难以锻造一支真正的‘钢军’。”
2006级中医学专业的丁兆辉便是坚持下来的36名本科生之一,现在是江西省中医院肺病科室最年轻的医师。
初进大学时,丁兆辉和所有新生一样,向往加入五彩缤纷的学生社团。来自农村的他从小性格内向,也无特长,一上讲台更是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因此被很多社团婉拒门外。
“当初,只有双惟班这个不设门槛的组织愿意接纳我。在这里,我收获了人生最奇妙的蜕变历程。”如今的丁兆辉,面对记者侃侃而谈,“每天的早起、晨练、晨读,看似千篇一律,却磨炼了意志、增强了自信,也让我发现,不努力逼自己一把,就不会知道自己可以有多优秀。”
大学第一个暑假,回到东北老家,儿时的小伙伴都觉得丁兆辉像是变了一个人,开朗自信多了,禁不住向他打听在学校里究竟经历了什么。
“虽然变化很大,但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不明白,为啥要天天跑步?”丁兆辉的这一困惑,也曾是双惟班遭遇频率最高的质疑。“最初,身边有些同学对我们有点‘偏见’,觉得双惟班就是‘跑步班’,说风凉话的不少。”
从双惟班诞生的那天起,质疑就没有断过:
“看,这群傻瓜一大早不睡觉又开始跑步了,不是自虐吧?”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