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角落都盖满了房,每条过道里都堆满了杂物,房檐下乱拉晒衣绳,墙上贴满了广告……这个大杂院本不普通,门口依稀写着:谭嗣同故居。而类似如此破败的名人故居,不止这一处。具备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本该得到妥善保护,但如今很多却沦落为破旧大杂院,私搭乱建严重,缺乏有效保护,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谭嗣同故居挤满30多户
走进北半截胡同41号,这处院子是“谭嗣同故居”,还有一个标牌写着它另一个身份“浏阳会馆”。狭窄的过道内塞了三辆自行车和一辆三轮车,墙角处有一个由木板和彩钢板搭建起的小棚子,再往里走,几乎每家都在房外堆积着各种杂物,院落每一处空间都被利用到“极致”,拥挤而破旧。
当年,谭嗣同住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这间房也被他自题为“莽苍苍斋”。如今院内住满了人,随处可见恣意加盖的房屋,房檐下拉起晾晒衣服的铁丝,陈旧的墙壁上贴着租售房屋的小广告,曾经谭嗣同的豪侠气概难以寻觅。
逼仄的院落中,年近六旬的王阿姨正敞着门看电视,她估摸着院里租住了三十几户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很多房子都是后来一个个搭建的,既然是名人故居就应该好好保护起来啊。”
院门前,两三拨儿人驻足观看文保标牌简介,而后多在门口徘徊张望,便匆匆离去。“难以想象里面竟如此破旧,兜转一圈也没找到一点儿过去的痕迹,最终除了差点迷路外无功而返。”原本带着崇敬心情探访名人故居的游客小楠悻悻地说。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