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的父亲长眠在紫金山下,尸骨都没有找到。”司徒伦含着泪说,可他所在的一六零师杀出一条血路,安全到达皖南宁国。后来,司徒非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广东父老为司徒非将军在广州白云山麓建立了一座衣冠冢。
“一腔热血,金陵洒尽,将军浩气冲霄汉。半生戎马,疆场殒命,先严无愧对中华。”89岁的司徒伦这样总结父亲的一生。
易安华 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 抱赴死决心,写下“告妻儿书”“父亲常跟母亲讲,如今日寇猖獗,时局艰难,唯有杀敌立功效命疆场才是军人本色。”易安华将军之子——76岁的易豪雄老人难过地说,父亲对孩子疼爱有加,可他牺牲时自己只有10个月大,长大后只能对着照片追忆父亲的音容。
易安华将军出生于江西宜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后,升任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1937年12月,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易安华参加南京保卫战,奉命守卫光华门一带。出征前,他把妻儿送回老家。“父亲与母亲告别前写下‘告妻儿书’,对母亲说,你等着领我的抚恤金赡养家小吧。他是抱着赴死的决心上战场的。”
光华门阻击战是南京保卫战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12月9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向光华门、通济门、雨花台猛攻。次日,日寇在炮火掩护下冲入光华门。易安华率部殊死抵抗,但部分城墙在炮火中倾颓,数百名日军突入城内,情势危急。易安华接到“死命令”,二五九旅和二六一旅必须全歼入城之敌。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