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童拥护员”外,保护孩子们交通安全的还有个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这个组织是自发的,纯属尽义务,不领报酬,其成员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在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
一位定居日本的中国人唐辛子便曾参加“PTA”,她专门著文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今天早上轮到我去站岗,冬天清晨的街头异常寒冷,但站在值班的路口,看到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孩子们一队一队地由远至近,叽叽喳喳地走过来,心里却感受到一种祥和与温暖。那些在骄阳下风雨中,将自己的身体拦在道路的中间,挥舞小旗指挥孩子们过马路的妈妈们的背影,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背影。”
值得反思
应用时间来纠正的“中国式习惯”
对于“中国式接孩子”,一项有意思的数据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记者昨日在南京多所小学、幼儿园观察发现,幼儿园的接送率可以说是100%,而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接送率目测至少在九成以上。一个城市有几十万乃至百万的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小朋友,那么,每天要往返学校两次人流将是数百万计,这对城市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
既然日本的经验证明,小学生可以自己上下学,而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还是坚持接送呢?在南京清凉门一所幼儿园门口,一位正在上幼儿园大二班的储彦(音)小朋友告诉了记者答案。他每天都是爷爷接送的,小男孩童声童气地说,他自己一个人可以从幼儿园走回家,但妈妈告诉他,路上有“小偷”,会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着还做出捂嘴巴的动作。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