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低点位置比所在路段下游河道还低,下沉路段的排水成了大难题。“道路积水基本当天就可以迅速排除,快点几个小时就能排完,但桥区积水很不好排,要先用水泵抽上来,再排出去,而且抽的同时,积水还在涨。”王瑞强说。
遇上大暴雨,整条路上的积水都以立交桥下沉点为中心,“抽不及,四处的水像江河一样涌过来。”王瑞强介绍,水泵的出水口被放置在辅路上的下水井盖处,“很多下水管道被淤泥和垃圾阻塞,尤其是排水量特别大、压强迅速升高的情况下,沉积物更多,塞得更死,很难疏通。”于是,排水工人们不得不频繁更换出水口,边排水,边清淤。
如果按照50毫米/小时的降雨量计算,永定门桥路段的降雨总量应该在5000立方米左右,桥下积水大概是100米长、50米宽、1.5米深,立交桥泵站的实际抽水能力为4立方米/秒。“从理论上说,半小时应该能抽完。”王瑞强计算。
但7月21日那天,排除积水用了近3个小时。“路桥周围都是硬化道路,绿化带渗水能力有限,除了路段积水外,立交桥附近区块形成很多径流,都往桥下走,积水量完全超出我们预料。”另外,泵站抽水能力不足,排水管网阻塞等原因也使排水效率再次降低。“抽出来,排不走,再次形成积水。”
“十几年前,就有专家提醒说,下沉路段要建立截水设施,或者建排水渠和蓄水池,防止积水。”曾参与北京排水系统的设计及建设工作的邱元,对1998年的一次研讨会记忆犹新,“当年全国洪水泛滥,有专家提出,如果北京大量降雨,下沉路段排水就是最大隐患。”
当时,曾有专家绘制了排水设施规划图,并计算出了预算资金。“全北京的下沉路段都算上,最少也要几千万。”然而,此事不了了之。
“关键还是大家都抱有侥幸心理,想着北京降水量一直不大,不至于为了偶然性事件投资太多。”邱元看到了微博上网友绘制的“北京积水图”,“几乎与十几年前的专家规划图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