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愿意在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时节出游,这是自然规律,因此景区门票适当的季节性差价是可以理解的。”在张凌云看来,此轮景区票价上涨与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高企密不可分,属于市场机制下的“成本推动型”上涨。季节性的因素,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假期集中、景区维护成本增加等因素,势必导致景区门票在节假日走高。
但是,如果仅以“门票经济”来支撑“旅游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北京大学旅游研究和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指出,部门所有制、有效社会监督缺乏及地方财政依赖,是导致门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门票价格从根本上要做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让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有经验的专业机构负责经营。推荐实行“分层收费”,即只对经营性的旅游产品收费,公共性的旅游产品则对游客免费开放。
“票价合理化的根本解决之道是增加供给,可玩的、可选择的地方多了,票价自然会降下来。同时要引入长效的监督机制,规范不合理收费,尤其对那些票价上涨过快、定价过高的景点要说明理由,加强监管。”张凌云建议,改变票价依赖模式,要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
硬伤之3——服务,考验城市管理
【现状】 海南三亚、福建厦门“天价菜”宰客事件尚未平息,日前有媒体曝出,古稀老人游云南,旅游公司司机疏忽大意,将其落在车外,挨冻三小时;夫妇俩港澳游,因没在购物点买东西,便遭导游恶言相向;市民出游频频落入“低价陷阱”、“网购陷阱”……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一些欺诈游客、不正当经营乱象纷纷暴露出来,交通、住宿、餐饮对旅游业发展制约也考验着一些旅游热点城市的软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