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2011的草根英雄:用善举抚慰社会“道德忧虑”

时间:2011-12-31 12:21  来源:中新社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草根道德明星的涌现,充实了社会光明面,有助于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和主流价值观。不过,如果对社会建设有更高的要求,换个角度加以理解,诸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被拔高到“感动中国”的高度,可能恰恰说明“最美妈妈”、“最美婆婆”这样的道德楷模还比较稀缺。

  “实事求是地说,今天中国社会的转型体现在各个方面,可能在道德领域更为突出,人们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一些非常可爱的草根、老百姓身上的一些美好的行为,唤起了每个人身上的道德共鸣。这样的道德共鸣,其实在某一方面是对今天道德滑坡现象的不满。”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啸对媒体分析说。

  越草根,越感动。舆论认为,草根道德明星的出现,折射出民众强烈的道德饥渴感。也有学者指出,人与人之间这种举手之劳的相互扶助关爱,没必要被拔高到“感动社会”的高度。“最美XX”的泛滥,只能说明社会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在逐渐退化和降低。

  然而与这些“善与美”的故事相比,今年发生的“许云鹤案”以及四年前南京的“彭宇案”,依然还会被人们反复提及,甚至认为这些判例制造了“好心不得好报”的恐慌,成为不少人“向善不敢善”的心理源头。还有报道称,上海市社科院此前对近2000名上海市民一份抽样调查显示,相信“诚实守信吃亏”的人高达90.2%。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产生矛盾和忧虑,“付诸行动与保持沉默”,到底哪个是自己的良心底线。

分享到: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