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时间,他会搬张凳子在院落里,一遍又一遍读着翻烂的法律书。
有时,他坐在黑黢黢的屋里,对着老父亲的遗像发呆,一坐就是半天。王爱玲叫他,他不应。在抗拆的第五个年头,张安房的父亲死在老屋。
5套房的愿望至今未实现。更糟的是,张安房的抗争维权变得越来越孤单。曾经支持他的兄弟,已与他疏离;曾经理解他的邻居,因安置房兴建受阻,对他颇多怨言。
由于互不退让,这场维权已成为一个难解的僵局。
安房希望落空
张安房出生时,适逢其父买房,故取名“安房”;2005年拆迁,政策只补偿兄弟4人一套房
张安房没想到,这辈子他和房子渊源那么深。
张安房的父亲是个木匠,解放战争时,从老家山东邹城逃难到安徽蚌埠。1957年,张安房出生时,父亲张贻胜在蚌山区朝阳街买了三间平房,于是,给他取名“张安房”,以示纪念。
渐渐地,张家有了两女四男,六个孩子,平房住不下。老父亲和孩子们商量,推倒旧房,盖新楼。那是1980年,张安房23岁。
当时,蚌埠市西区城建批准张家盖两层楼,张家以不够住为由,盖了栋三层小楼。屋内没有厕所,厨房也搭在阳台。但在八十年代的朝阳街,还称得上好房子。等到张家的儿子陆续结婚生子,房子就显得紧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