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空竹的头卸掉,把笔装进去,再在手柄上焊上铁丝,以夹住转动的空竹。一切准备就绪后,老杨就开练起来。可惜出师不利,转动的空竹很难控制,写出的字东倒西歪,还动不动就“脱离轨道”,不仅身上“挂了彩”,还甩的满墙都是墨水。好在老杨碰到了同样爱好书法的闻凯燮,两人一起研究起了“空竹体”的写法。近一个多月的琢磨和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最中意的工具。从此,每天清晨二老便开始苦练,“光是报纸就写掉了几十斤,写坏的笔头不计其数。”半年后,二老出山,练就了6秒就能抖出一个字的“绝技”。
今年
“空竹荷叶体”诞生
杨志标老人已不满足于在白纸上写空竹体,话说这“空竹荷叶体”的开创也源于一次偶然呢!原来,经常去莫愁湖“练手”的老杨,曾看到满湖的荷叶娇艳欲滴,一时兴起,用空竹在纸上飞速抖出了“荷叶”二字,但好字只呈现在白纸上没有意义,配上美景才有“山水意境”。想到这,老杨就跑到湖边,把写好的字放到荷叶上去了,时间一久,老杨突发奇想:“我直接在荷叶上写字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