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决定,前往下一个送水点。
距离郑汴路送水点还有200米时,晚报记者突然看到了一个穿灰色短袖的男士忙着整理饮水机旁边的空水桶。
他快速将收拾好的水桶装进车里,匆匆开车离开。
“这几年,我也曾见过他几次,但每次他都不和别人说话,停2分钟左右就走了。”公交调度站的张女士对这个匆匆离去的身影比较熟悉。
带着一丝遗憾,晚报记者围着桥下转了几圈。
“来了这么多次,我都认识你了。”终于,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口中,晚报记者找到了送水人的手机号码。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只为农民工兄弟喝点水后有力气干活
打通电话,晚报记者说了好些话,终于,他开了口。
他姓李,今年50岁,只是一家建筑工程公司的小负责人。
每个月平均不足2000元的收入,而且还因经营的情况变得不太稳定。
他向女儿借了一些钱,买了一台制水机摆在家里。
平时送的水,都是李先生家自己加工的。
“老婆负责制水,我负责送水。”李先生的家里变成了一个微型的纯净水加工厂。
说起三年来一直坚持送水的原因,李先生笑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没有更深的想法,夏天热,缺了水,他们哪有力气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