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高校本科生杨晓,曾前往美国华盛顿特区交流学习。在她看来,社会诚信建设要依靠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美国在信用体系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在入校注册时,学校下发的很多表格,都要求我们填写信用卡号。只要我们做了有损诚信的事儿,比如回国前没有归还向学校租借的用品,未按照要求清理寝室等,信用卡上就会被扣掉一大笔钱。”
对于如何修补和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郭世佑认为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对民众进行人文素质的熏陶教育。“各级政府与单位的领导不妨先从自己讲真话,建立一种对说假话问责的机制开始,加大对各类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大幅度提高造假成本。另外,国家可以尝试建立诚信档案或诚信信息库,对不讲诚信行为记录在案,并进行相应惩罚。”
郭世佑说,现在有一些人觉得“不诚信会占便宜”、“太诚信就玩不转”,这种观念值得警惕。因为一旦扩散成社会整体的取向,将导致社会价值的崩溃。要想维护社会有机体的正常秩序,就不能让投机者一次又一次地靠欺诈得到好处。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指出,要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得从自我做起,“如果自己总是失信于人,别人会再不信任你了。同时,你也会不信任别人。这是有因果循环的。”
然而,此次调查发现,86.3%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失信于人。仅13.7%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失信于人。(实习生 吴曼至 本报记者 肖舒楠)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港澳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