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学历既与命运攸关,又未必能时时起到立竿见影的“劳心者治人”式奇效。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文凭稀缺的年代,进入职场除了学历、知识外,还受制于年龄、经验、机遇等因素,还要遵循入职考试、聘用考核等制度要求。文凭与职业命运、生活命运的改变已经未必能一一对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心向学的精神不值得学习。
滕振国其实并非孤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二学生、32岁的王丽,也是拥有3个专科文凭、3个本科文凭和1个硕士文凭,16年拿到7张高校文凭!人称“学历姐”(《楚天都市报》8月7日)。再比如,在黑龙江大学校园浴池当了6年搓澡工、已年过不惑的郭长富,去年也以总分319分的成绩考取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样让人见证了现代人好学上进的传奇(《长江日报》2009年9月19日)。这些都表明,人们开始更多地在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自励,其初衷并不一定孜孜以求于立马改变现实命运。
当然,笔者也认为我们的社会应给这些一心向学的人以更多关心和支持,但文凭多高命运多好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脱胎于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与太过世俗的“命运说”相比,也许还是形而上一点的“力量说”更符合实际。现在与其信仰“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知识即命运。学历哥也罢、学历姐也罢,不论世路多么曲折,职场多么不顺,都不要轻言放弃,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在学问上真有大的突破,哪怕身处社会底层,社会仍终将以某种方式接纳你。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