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专家称西南等地天坑系因岩溶现象所致(组图)

时间:2010-06-09 08:51   来源:扬子晚报

  南京也有塌陷 天坑不大可能

  南京地区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天坑”呢?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南京的岩溶现象主要分布在东郊仙鹤门、栖霞山、幕府山一带;以及市区模范马路至火车站一带,多属隐伏型。

  其实,南京过去也曾经出现过地面塌陷的情况。

  资料记载,1978年,南京仙鹤门附近曾出现了长100余米,宽3—4厘米,深30—40厘米的地裂缝,引发3处泉眼周围塌陷。1997年6月,由于江南水泥厂自来水供应紧张,该厂深井全部启动,集中开采,地面发生了轻度的坍塌,致使距深井60米的水泥厂一栋宿舍楼出现较大的裂缝。

  “不光是抽取地下水,煤矿开采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面沉降。”地质专家说,我省铜山县、沛县等地,都曾经出现过天坑,就是因矿区地下水被疏干而造成。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使栖霞山铅锌银矿开采区出现地面塌陷,土地资源与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栖霞寺明镜湖景点因塌陷而被严重摧毁,使3400立方米的湖水漏失一空,湖中曲桥断裂,彩虹亭倒塌。

  “大多数城市的地面沉降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今后我们要珍惜地下水资源,不能随意开采矿山。”专家告诉记者,值得欣慰的是,我省已经重视地下水保护工作,而且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从现在的情况看,我省出现‘天坑’的可能性很小。”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要闻 时政新闻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