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参与,各地各界加大帮扶力度
在党和政府重视关怀下,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帮扶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扶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北京,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来到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视察扶贫助残基地,当得知在这里工作的20名残疾人职工能够自食其力地获取劳动报酬,能按国家政策享受各项社会保险,生活有所保障时,邓朴方满意地笑了。
“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来到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宏园一区和省人民医院,看望贫困残疾人和玉树地震灾害伤残人员。骆惠宁拉着右下肢截肢的结古镇居民旦措的手说,地震让你失去了一条腿,但党和政府、还有你的亲人会帮助你重新站立起来!我们不仅要精心为你治疗,还会专门为你安排康复训练。旦措饱含热泪,用藏语连声称谢。
近年来,各级残联锁定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照产业规划,采用社会化的方式,积极推进建立完善集生产劳动、就业示范培训和扶持到户一体化功能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提高收入,脱贫致富。天津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2007年至2009年,累计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145个,直接安置和帮扶带动2596名残疾人劳动就业。广东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目前全省共建立105个县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共投入资金5300万元,使一大批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生活明天更美
随着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进程,农村残疾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等16个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全国的残疾人,特别是15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带来了最大的福音。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指导意见,将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之中,通过加强社会救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加强扶贫服务、完善农村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设施等制度化手段,救助和扶持1000多万农村残疾人稳定提高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今年,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展望未来,到2015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框架,将基本成形,农村贫困残疾人将会展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