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地震救援思考: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新雷锋"?

时间:2010-04-27 12:15   来源:南方日报

  “这基本上花光了我家所有的现金。”张海文说,出发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能尽一些爱心就多尽一些爱心吧。

  经济上的紧缺,是中国志愿者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作为“大浪爱心之家”的创办人,尽管张海文事实上拥有“深圳爱心大使”、“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等荣誉,但他仍然难于从全社会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来从事更为专业、同时也更为广泛的志愿服务。

  “基本没有募集到过什么社会资金。”张海文说。

  张海文此言不虚。他的队友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或外来工,也缺乏足够通畅募捐渠道。

  在玉树地震中,民政部发布了一纸规定,要求这次玉树地震募捐集中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经民政部认可的15个基金会。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上街募集救灾资金。”张海文说。记者了解到的较为普遍的情况是,与往常救灾时一样,各地基本上都是通过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等“官方”慈善组织开展救灾募捐工作,而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以救灾名义开展募捐活动。

  专业能力

  应急志愿者的软肋

  “看着孩子们又拿起书本念书,我这一趟算是值了。”4月22日,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郭洪礼如此评价玉树救灾之行。

  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抵达灾区的郭洪礼共调查了17所学校的状况,并为他们提供了差不多价值20万元的物资。郭洪礼,作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还善于借助官方力量助力自己的志愿行动。

  然而,像郭洪礼这样的个人志愿者,毕竟还在少数。更多的人在出发前,对当地气候、人文缺乏足够充分的认识,也不具有较为强大的野外生存知识和能力。记者联系采访了河北唐山农民志愿者宋志永和他的团队。这个志愿者团队曾经在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中名声大噪。

  “尽管出发之前,我们已经把部分高血压人选排除,但是30个队员当中,仍有不少难于适应当地气候,有的队员甚至出现了浮肿。”宋志永说。

编辑:马丰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