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的路上,我们永不停步: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2020年,我国将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面向2030,我国部署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重要项目……
创新,是“活水”,让重大工程从理念的种子变为现实的参天大树;创新,是“永动机”,让重大工程建设的脚步一往无前,铿锵有力。
“补短板”与“铸重器”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多年积累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如何破解?习近平告诉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而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既是铸“重器”又是补“短板”。
五年来,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作用,壮大扶贫力量;我们开展环境治理、防治大气污染;高铁、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打造了日益紧密的城市“朋友圈”,推动了各地的协调发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项目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将带动不少产业的发展;还有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信息化重大工程......
回顾梳理五年来的重大工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重大工程遥相呼应,协同作战。它们,在默默补齐发展短板的进程中,也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打造出大批基础“重器”。
[责任编辑:郭碧娟]